
活不見面,死不臨喪。表示決絕。《公羊傳·隱公三年》:“ 宣公 死, 繆公 立, 繆公 逐其二子 莊公馮 與 左師勃 ,曰:‘爾為吾子,生毋相見,死毋相哭。’” 何休 注:“所以遠絶之。”
“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表達徹底斷絕關系的決絕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公羊傳》相關章節。
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是一句古代諺語,意為生時不要相互見面,死時不要相互哭泣。這句話傳達了一種看淡世俗的态度,認為生死都是自然法則,應該從容接受。
這句話的拆分部首為「生母」和「目口」,其中「生母」意為母親,「目口」意為眼睛和口,表示見面和哭泣。整個詞語由7個筆畫構成。
來源方面,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孟子》,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家、教育家,對于人生和人際關系有着獨特的見解。他強調要以寬容的心态對待他人,看待生死應該坦然接受,不應過于悲傷和哀歎。因此,「生毋相見,死毋相哭」這句話也成為了一種人生哲理。
繁體中文中,「生毋相見,死毋相哭」的寫法為「生毋相見,死毋相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這句話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生」字在古代寫作「牲」,「見」字在古代寫作「見」等。但是這些變化不影響詞義的表達,仍然是傳達對生死的坦然态度。
以下是一個例句:
爺爺過世後,全家人都按照他生前的囑托,不進行任何哀悼活動,遵守「生毋相見,死毋相哭」的原則。
與「生毋相見,死毋相哭」相關的組詞有:
- 生死有命
- 淡泊名利
- 世事無常
- 性命攸關
- 見招拆招
與「生毋相見,死毋相哭」近義詞為:
- 生死無常
- 世事如棋
- 安居樂業
- 勝不驕,敗不餒
- 身世無常
反義詞為:
- 親情無私
- 人情深厚
- 同仇敵忾
- 悲痛欲絕
- 大哭一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