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疏的意思、孔疏的詳細解釋
孔疏的解釋
[Kong's annotation] 唐朝初年孔穎達作《左傳正義》來解釋晉朝杜預的《春秋左傳集解》,簡稱為“孔疏”。疏,對舊注作解釋和發揮(凡是解釋經的叫“注”)
詞語分解
- 孔的解釋 孔 ǒ 小洞,窟窿:孔穴。孔眼。孔洞。孔方兄(指錢,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恢諧含鄙意)。 很:孔急。孔武有力。 量詞,用于窯洞:一孔土窯。 姓。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專業解析
“孔疏”是漢語文獻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唐代經學家孔穎達主持編撰的《五經正義》中對儒家經典的注解内容。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與結構
- “孔”:指唐代大儒孔穎達(574—648),字沖遠,冀州衡水人。他奉唐太宗之命,領銜編定儒家經典的标準注疏。
- “疏”(音 shù):又稱“義疏”“正義”,是古代對經典文本及其舊注的再闡釋。其體例包含:
- 疏通文義:逐句解釋經文和前人注釋(如漢代鄭玄注);
- 辨析異同:比較不同注解觀點,考訂是非;
- 闡發義理:補充發揮經典的思想内涵。
二、學術地位與價值
孔疏代表了唐代經學的最高成就,具有以下權威性特征:
- 官方欽定:唐太宗為統一經學分歧,诏令孔穎達主持編修。書成後,被頒行天下,作為科舉考試和學術研究的官方标準文本(來源:《舊唐書·儒學傳》)。
- 集大成之作:廣泛采納漢魏六朝經學成果,尤以鄭玄注為基礎,融合南北經學之長,系統總結前人注解(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前言)。
- 體例嚴謹:遵循“疏不破注”原則(疏文不輕易否定所依據的舊注),注重考據與義理結合,為後世經疏典範(來源:清代皮錫瑞《經學曆史》)。
三、内容範圍與實例
“孔疏”具體指《五經正義》中對以下經典的疏解:
- 《周易正義》 – 疏解魏王弼、晉韓康伯注
- 《尚書正義》 – 疏解漢孔安國傳(實為僞托)
- 《毛詩正義》 – 疏解漢毛亨傳、鄭玄箋
- 《禮記正義》 – 疏解漢鄭玄注
- 《春秋左傳正義》 – 疏解晉杜預注
例:在《毛詩正義》中,孔疏不僅逐句解釋《詩經》原文和鄭玄的箋注,還常引用《爾雅》《說文》等訓诂書,并讨論名物制度、曆史背景,如對“關關雎鸠”中“雎鸠”鳥類的詳細考證(來源:《毛詩正義》卷一)。
四、曆史影響
- 統一經學:終結南北朝經學“南學”“北學”之争,奠定唐宋以降經學闡釋基礎。
- 文獻傳承:保存大量漢晉古注(如鄭玄《詩箋》、杜預《春秋集解》),成為後世研究早期經學的核心依據(來源: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序)。
- 文化規範:作為科舉教科書,深刻影響古代政治倫理、教育制度與文化觀念(來源:《新唐書·選舉志》)。
五、現代研究意義
“孔疏”至今仍是:
- 解讀先秦典籍的鑰匙:理解《詩》《書》《禮》等經典的必備參考。
- 中古漢語語料庫:保存豐富的唐代語言、訓诂材料(來源:語言學家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 經學史裡程碑:反映唐代學術方法與思想整合的典型範例(來源:經學史家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
權威參考文獻(因版權限制無法提供鍊接,請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本) – 中華書局影印版。
- 《舊唐書·儒學傳》 – 中華書局點校本。
- 皮錫瑞《經學曆史》 – 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
- 《中國經學史》(本田成之著/周予同修訂)– 上海書店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孔疏”是古代文獻注釋中的專有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
基本定義
指唐代學者孔穎達主持編撰的《左傳正義》,其核心任務是為晉代杜預的《春秋左傳集解》作注釋。這類注釋被稱為“疏”,即對前人注解的進一步解釋和補充(“注”是直接解釋經典原文,而“疏”則是對“注”的再闡釋)。
-
體例與功能
- “疏”作為注釋體例,需逐句對應原注,不僅解釋字詞,還考證曆史背景、辨析學術争議,例如孔疏會引用《周禮》《史記》等典籍佐證杜預的觀點。
- 這一體例在唐代成為科舉标準,對後世經學研究影響深遠。
-
詞義擴展(需謹慎參考)
個别資料提到“孔疏”被引申為形容“文章内容空洞或邏輯松散”,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非正式語境下的衍生義。
孔疏主要指唐代孔穎達系統注釋《春秋左傳》的學術成果,是理解古代經學的重要文獻。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正義》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北籁标采标準化蠶戶淳孝翠佩道範牒譜法蘭西霏解憤世俯念富實高屋帽駭奇何那黃陸會聚胡鬧疆疆江酒绛蠟鑒空衡平菅蘧競發鲸海九井均差隽德可丕丕量酒禮寵臨機立斷離蔬釋蹻龍蟠虎伏羉罿馬畜漫浪叟莫桑比克暖流貧年青蘋衽左撒氣撒水拿魚閃光燈盛極一時石髓時要守法戍鼙胎甲坦遂聽其言而觀其行同符亹斐相同閑檢賢契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