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暵的意思、亢暵的详细解释
亢暵的解释
旱灾。《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用法轻重如是,亢暵之咎,殆不虚发也。”
词语分解
- 亢的解释 亢 à 高,高傲:高亢。不亢不卑。 极度,非常:亢旱。亢奋。 抗,匹敌:亢礼。亢衡。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卑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 暵的解释 暵 à 干枯。 干旱:“帅而舞旱暵之事。” 晒,炕:“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亢暵(kàng hà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亢”和“暵”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极度干旱的气候状况。以下从字形、字义及文献用例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
亢(kàng)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人颈也”,即脖颈,后引申为“高”“极”“过度”之意。
- 引申义:在气象语境中强调“过度”“极端”,如“亢旱”指大旱。
来源:《说文解字注》
-
暵(hàn)
- 本义:日光曝晒使干燥。《说文解字》载:“暵,干也。耕暴田曰暵。”
- 特指:干旱或土地干裂的状态,如《诗经·大雅·云汉》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之句(“涤涤”即“暵”的形容)。
来源:《康熙字典》
二、复合词“亢暵”的语义
- 核心含义:形容极端干旱,烈日久晒无雨的自然现象。
- 语境应用:
- 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灾异,如“亢暵为灾,禾稼尽枯”(《宋史·五行志》)。
- 强调干旱的严重性与持续性,隐含“超出常态”之意。
三、文献例证与权威引用
-
《诗经·大雅·云汉》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此诗描述周宣王时大旱,虽未直接用“亢暵”,但“蕴隆”指热气郁积,“虫虫”即热气蒸腾,与“亢暵”义近。
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点击查看原文)
-
《宋史·五行志》(卷六十七)
“绍兴五年,夏,亢暵,江东、湖南尤甚。”
明确记载南宋时期因亢暵导致的区域性旱灾。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原文链接)
-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释“暵”为“日干也”,并注:“亢暵者,阳亢不雨,地气暵燥。”
来源:国学大师网(参考链接)
四、现代使用与相关词汇
- 使用现状: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亢暵”,多被“大旱”“酷旱”替代。
- 近义词:
- 亢旱(kàng hàn):强调干旱程度极深。
- 暵燥(hàn zào):土地干裂燥热。
- 反义词:霈泽(大雨)、澍雨(及时雨)。
“亢暵”作为古汉语气象词汇,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灾异的具象描述,其权威释义需结合字形演变、经典文献及历史语境综合考据。现代研究可参考《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传统辞书,并结合正史灾异志深化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亢暵”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旱灾,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拼音:kàng hàn(、、)
- 词性:名词
- 定义:指因长时间无雨或极度干旱导致的灾害(、、)。
- 字义分解:
- 亢:本义为“高”,引申为“极度”,如“亢旱”()。
- 暵:意为“干枯”“晒干”(、)。
二、出处与用法
- 文献例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中提到:“用法轻重如是,亢暵之咎,殆不虚发也。” (、),说明该词多用于描述自然灾情或比喻性语境。
- 常见搭配:与“咎”“灾”等字关联,强调灾害的严重性()。
三、注意可能的混淆
部分网页(如)提到“形容人的气势威猛”,这可能是对“亢”字单独含义的误用。实际上,“亢暵”一词专指旱灾,不用于形容人物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近义词(如“亢旱”)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和中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安食报界泌阳不闻不问仓兕漕试鬯弓臣畜衬映褫衿春茧畜生道词穷理絶登粟调舱鼎言独马小车二贤服务关系网孤羸海疆豪气黄碌护驾家粟酒竈绝续空名宣头立陡陡领土黎山老姆犁庭扫穴柳下道儿门阁沐冠牛童马走漂杀劈刺匹似蒲勺佥佐起降磬口梅惸然染累萨杭三品刍赏典烧栈沈木识大体手钏夙知天蓝色铁子颓沲无辜鸟侮谩小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