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時由 漢 人專任的官位。《清會典·吏部四·文選清吏司一》:“ 漢 軍司官而上,得用 漢 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漢軍用滿缺》:“ 漢 軍,國初時定制皆用 漢 缺。”
“漢缺”是清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指清代專門為漢人設置的官職位額,屬于官缺制度的一部分。這一制度将官職按民族分為滿缺、蒙古缺、漢缺等類别,以平衡不同族裔的任職比例。
主要見于《清會典》《嘯亭雜錄》等史料,例如:
《清會典·吏部四》:“漢軍司官而上,得用漢缺。”
昭梿《嘯亭雜錄》:“漢軍,國初時定制皆用漢缺。”
注意:部分網頁提到“漢缺”作為成語指漢字缺筆畫,但此解釋與曆史官職無關,可能是誤植或引申義,建議以清代官制含義為準。
漢缺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漢和缺。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解釋和舉例。
漢缺的拆分部首是漢字中的“水”部,同時它也是一個偏旁部首。漢缺的筆畫數目為12。具體拆分如下:
“漢缺”這個詞彙來源于古代漢族的語言文字。在漢字詞典中,漢被解釋為“漢族”的意思,而缺被解釋為“不足、不全”的意思。因此,漢缺這個詞可以理解為“漢族的不足或不完整之處”。它常用于讨論漢族文化、漢字等方面的問題。
在繁體字中,漢缺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化。比如,《缺》在古代常被寫作“闕”或“闍”,但基本結構依然相似。至于《漢》則相對穩定,大緻保持現代的形狀。
1. 他擅長研究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特别關注字形的漢缺之處。
2. 作為一個漢族人,我也對漢字中的漢缺問題感興趣。
漢缺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
與漢缺相關的近義詞為漢累、漢窮,它們都指代漢族所面臨的不足或困境。
反義詞可以是漢全,表示漢族完整或齊全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