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紙的意思、谏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紙的解釋

(1).書寫谏章的稿紙。 唐 白居易 《論制科人狀》:“臣今職為學士,官是拾遺,日草詔書,月請諫紙。” 宋 黃庭堅 《和答外舅孫莘老》:“尚憐費諫紙,玉唾灑新句。”

(2).借指谏書。 唐 薛能 《昇平詞》之十:“諫紙應無用,朝綱自有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臣子書寫谏言的專用紙張,後引申為進谏的奏章或谏書。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谏"(直言規勸)與"紙"(書寫載體)組合而成,特指承載忠言的政治文書。

從字源演變看,"谏"字在《說文解字》中解作"証也",強調以正言糾正過失;"紙"作為東漢蔡倫改良的書寫材料,二者結合始于唐代文書制度成熟期。根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唐代三省六部制确立後,谏官需用特制箋紙書寫奏議,這種制度性書寫載體逐漸被稱作"谏紙"。

在文學應用層面,白居易《論制科人狀》中"谏紙日盈箱"的表述,生動描繪了唐代谏官頻繁進言的政治圖景。宋代陸遊《送杜起莘殿院出守遂甯》更以"谏紙千箱浩渺瀰"展現谏诤文獻的宏大規模,印證了該詞作為曆史見證物的文化價值。

從政治文化角度考察,谏紙承載着中國古代"文死谏"的士大夫精神,《貞觀政要》記載魏徵使用谏紙呈奏《十漸疏》,其紙張形制與書寫規範均體現着"君臣共治"的政治倫理。這種物質載體與意識形态的深度綁定,使其成為研究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實證材料。

網絡擴展解釋

“谏紙”是古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特有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臣子或官員以書面形式向君主或上級提出勸谏的奏章或信件,由“谏”(勸谏)和“紙”(書面載體)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文字表達忠言逆耳的建議。

二、詳細解釋

  1. 具體指代

    • 實體層面:指書寫谏言的稿紙,如唐代白居易曾提到“月請谏紙”,表明官員定期領取專用紙張撰寫谏書。
    • 抽象層面:借指谏書本身,如唐代薛能詩句“谏紙應無用”中的用法。
  2. 曆史背景
    源自古代政治制度,官員通過奏章勸誡君主改正錯誤或調整政策。唐代甚至推行“月給谏紙”制度,定期向官員發放專用紙張,鼓勵進谏。

三、文化意義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詩詞引用,可查閱《白居易集》《黃庭堅全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版臿筆下留情剝極玻瓈江伯桃蠶頭馬尾竄命搭話蝳蝐擔擔面隄堰短纓纓房子非觊風木之思腹诽心謗伏匿府種鋼化玻璃港務監督觥録事黑古東嘩沸壞滅活現嫁名僭詞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劫風記疏爵士音樂決刑開誘科鬥子款關列排臨深履冰柳毅傳書緑文赤字木坡凝正劈哩叭啦破券謙語妻弟勤勵取譽取志軟癱架若幹三獸渡河勝人一籌視而不見數據梭過天曹頽然微忱五星聯珠歇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