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為戰事所服的勞役。《戰國策·齊策一》:“即有軍役,未嘗倍 太山 ,絶 清河 ,涉 渤海 也。”《漢書·食貨志上》:“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唐 白居易 《議井田阡陌策》:“其起軍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這軍役是俺家的,小人合該當軍去。”
“軍役”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含義
指為戰事所服的勞役,包括物資運輸、工事修建等非直接作戰任務。例如《戰國策》提到“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說明軍役與後勤保障相關。
現代含義
指在軍隊中服役,承擔軍事職責,強調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需具備忠誠、勇敢等素質。
古代文獻中的例證
近現代應用
“軍役”一詞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古代強調戰時勞役,現代則指向軍事服役。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文獻。
軍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軍」和「役」組成。軍役的意思是指為國家服兵役或從事軍事工作。
「軍」這個字的部首是「冖」,共有兩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指軍隊或軍事。在繁體字中,「軍」這個字保留了相同的結構和意思。
「役」這個字的部首是「彳」,共有三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指為國家或他人工作,也可以表示勤奮努力的意思。在繁體字中,「役」這個字的形态基本保持不變。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古時候中國的國家制度中存在統一的兵役制度,即将國家公民按照一定的規定組織為軍隊,服役為國家提供軍事服務。
在繁體中,「軍役」這個詞語的寫法和簡體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軍役」的例句:
1. 他在年輕時主動入伍,擔任了五年的軍役。
2. 每個公民都有義務服軍役。
組詞:軍隊、役使、軍事、役夫、役權、軍官等
近義詞:服役、兵役、入伍
反義詞:解除役、退役、免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