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派别。因1924年創辦《現代評論》周刊而得名。成員多系從英美歸來的留學生,政治态度和思想傾向不盡一緻。曾因反對群衆的革命鬥争,受到魯迅批判。《現代評論》于1928年底停刊後,該派隨之解體。
現代評論派是20世紀20年代以《現代評論》周刊(1924年12月創刊)為核心形成的文化政治團體,具有以下特點:
1. 構成與背景 成員以胡適、陳西滢、徐志摩、王世傑等英美歸國知識分子為主,主張自由主義思想。該派系并非單純的文學團體,而是涉及政治、經濟、文藝等多領域的綜合性文化流派。
2. 核心主張
3. 文學貢獻 在散文創作領域成就顯著,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以華麗自由著稱,陳西滢的雜文則以幽默犀利的時事評論見長。
4. 曆史影響 雖于1928年隨《現代評論》停刊而解體,但其倡導的理性批判精神為新文學發展提供了多元視角,同時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當時中國思想界的複雜面貌。
争議性:因部分成員與北洋政府關系密切,且反對激進革命,該派常被貼上“資産階級右翼”标籤。
現代評論派是一個學術概念,指的是以批評、評述、評論為主要内容的一類學者、作家或思想家的群體。這些人主要從事對社會、文化、藝術、文學等方面的評析和評論,并在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現代評論派》這個詞可以拆分為 3 個部分:現 (現代)、讠 (評論) 和 水 (派)。其中,"現" 是由勿和見兩個部首組成,總共4畫;"讠" 是一個常用的偏旁部首,總共2畫;"水" 是由三個橫畫構成,總共3畫。
《現代評論派》這個詞的來源是現代漢語,繁體字寫作「現代評論派」。
在古時候,"現代評論派" 這個詞可能以更傳統的寫法出現,如 "現代評論派"。
現代評論派秉持着獨立、客觀、理性的原則,通過對文化現象的深入分析和獨到見解的評論引領了當代思想的潮流。
現代文化評論、評論家、評論文學、評論藝術
評論家、批評派、批評家
被評論對象、古代褒義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