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廪餼”。1.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南史·蕭正德傳》:“敕所在給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
(2).指科舉時代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唐 杜牧 《禮部尚書崔公行狀》:“復建立儒宮,置博士,設生徒,廩餼必具,頑惰必遷。”《元史·選舉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學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廪餼。”
(3).泛指薪給。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下》:“另舉在股董事十人,襄贊其成,重其事權,豐其廩餼。”
(4).贈送給人糧食之類生活物資。 宋 王谠 《唐語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廪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廪”和“饩”二字組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對特定人群的物資供給制度:
單字釋義
合詞含義
“廪饩”特指古代官方按月發放給學生、官員或特殊人群的糧食和生活補貼,相當于一種公費資助。例如:
曆史背景
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重教養士”的傳統,通過物質支持選拔人才,同時穩定社會階層(如士人群體)。但隨科舉廢除和近代教育體系改革,“廪饩”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該詞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口語和日常文本中已罕見。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深入分析,建議查閱《明史·選舉志》《禮記·中庸》等古籍。
廪饩(lǐn fà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官府賜給百姓的糧食。廪饩是指正式的賜予,而不是由個人提供的救濟。
廪饩這個詞由“廪”和“饩”兩個字組成。
“廪”字的部首是“廣”,它包含了14個筆畫。
“饩”字的部首是“食”,它由11個筆畫構成。
廪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這本書中,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繁體字“廩飡”是廪饩的傳統字體形式,由于現代漢字簡化規範,繁體字已經不常使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廪饩在古代的寫法為“餒飰”。
1. 官府發放了廪饩,使得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善。
2. 百姓靠着廪饩勉強維持生計,生活仍然艱辛。
組詞:廪饩常用的組詞有廪饩價(指官府賜給百姓的糧價)、廪饩田(指官府專門用于賜予百姓糧食的田地)。
近義詞:赈濟、施糧、救濟
反義詞:奢侈、享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