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語本《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後令》:“ 宣德皇後 敬問具位。”參見“ 具瞻 ”。
(2).徒居官位,充數。《新唐書·蘇味道傳》:“然其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一:“臺諫之臣,默默具位而不敢言事,至於規避百為,不敢居是職事。”《遼史·逆臣傳中·蕭革》:“ 革 怙寵專權,同僚具位而已。”
(3). 唐 宋 以後,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應酬文字上,常把應寫明的官職爵位寫作“具位”,表示謙敬。 宋 範仲淹 《上時相議制舉書》:“月日,具位某,再拜上書於昭文相公閣下。” 宋 蘇轼 《祭大覺禅師文》:“維年月日,具位 蘇軾 ,謹以香茶蔬果,緻奠故 大覺禪師 器之 之靈。” 宋 王安石 《上時政疏》:“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號皇帝陛下。”
"具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層含義:
高位官職的象征 指三公宰相等顯赫職位,源自《詩經·小雅·節南山》中"民具爾瞻"的典故,表示民衆仰望高位者。南朝任昉《宣德皇後令》中的"敬問具位"即用此意。
虛占官位的貶義 唐代《新唐書·蘇味道傳》記載"然其為相,特具位",批評蘇味道擔任宰相卻無所作為,僅充數而已。
公文謙稱的用法 唐宋時期官吏在奏疏、信函中為表謙遜,将實際官職寫作"具位"。如範仲淹《上時相議制舉書》開頭"具位某,再拜上書"即此用法。
詞義演變:從最初表達對高位的敬意,逐漸衍生出對屍位素餐者的諷刺,最終演變為公文中的固定謙辭。建議通過《全唐文》或宋代奏章原文進一步考察實際用例。
《具位》是一個漢字,含義豐富,常用作動詞和名詞。
《具位》的部首是“目”(mù),表示與目相關的意思。它由8畫構成,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具位》源自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最早的字形是“目”加上“幾”,表示幾個目的位置。
《具位》的繁體字為「具位」,與簡體字寫法相似。
古代漢字《具位》寫法有多種變體,如在秦代,寫作「具為」;在唐代寫作「具爲」。
1. 他在會議上具位為主席,負責組織和指導讨論。
2. 這個揣摩了當地的具位,幫助遊客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文化。
- 具體(jù tǐ):表示明确、具體的意思。
- 具備(jù bèi):表示具有、擁有的意思。
- 承擔(chéng dān):表達接受、負責的意思。
- 擔任(dān rèn):指擔負特定職責的意思。
- 脫位(tuō wèi):表示位置錯亂、移出正常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