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战国策·齐策一》:“即有军役,未尝倍 太山 ,絶 清河 ,涉 渤海 也。”《汉书·食货志上》:“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唐 白居易 《议井田阡陌策》:“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这军役是俺家的,小人合该当军去。”
“军役”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含义
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包括物资运输、工事修建等非直接作战任务。例如《战国策》提到“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说明军役与后勤保障相关。
现代含义
指在军队中服役,承担军事职责,强调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需具备忠诚、勇敢等素质。
古代文献中的例证
近现代应用
“军役”一词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代强调战时劳役,现代则指向军事服役。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可参考《战国策》《汉书》等文献。
军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军」和「役」组成。军役的意思是指为国家服兵役或从事军事工作。
「军」这个字的部首是「冖」,共有两个笔画。它的意思是指军队或军事。在繁体字中,「军」这个字保留了相同的结构和意思。
「役」这个字的部首是「彳」,共有三个笔画。它的意思是指为国家或他人工作,也可以表示勤奋努力的意思。在繁体字中,「役」这个字的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时候中国的国家制度中存在统一的兵役制度,即将国家公民按照一定的规定组织为军队,服役为国家提供军事服务。
在繁体中,「军役」这个词语的写法和简体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军役」的例句:
1. 他在年轻时主动入伍,担任了五年的军役。
2. 每个公民都有义务服军役。
组词:军队、役使、军事、役夫、役权、军官等
近义词:服役、兵役、入伍
反义词:解除役、退役、免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