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桃樹衆多的地方。 隋 江總 《修心賦》:“果叢藥苑,桃蹊橘林。” 唐 韓愈 《聞梨花發贈劉師命》詩:“桃蹊惆悵不能過,紅豔紛紛落地多。” 宋 朱熹 《雲谷二十六詠·竹塢》:“悄蒨桃蹊北,蕭摻竹塢深。”
“桃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áo qī,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桃樹衆多的地方,常用于描繪自然景緻。例如:“钗钿堕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統一引用,如《漢典》和《修心賦》。
在古典文學中,“桃蹊”常與幽靜、優美的自然場景相關聯:
需注意與成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區分:後者強調德行感召,而“桃蹊”單獨使用時僅指桃樹叢生的小路。
如需更詳細的詩詞解析或例句,可參考來源。
《桃蹊》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桃園裡的小路。桃蹊代表着一種甯靜、美麗的意境,常用來形容在桃花盛開的桃園中,一條幽深小路的美景。
《桃蹊》由桀字的部首"艹"和動字的部首"足"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桃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隱士》中,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之一。在繁體中,《桃蹊》的寫法是「桃蹊」。繁體字中的「蹊」字形狀更為複雜,線條更多,給人一種古樸優雅的感覺。
古代寫《桃蹊》時有一些變化。以秦碑文字為例,「桃蹊」在古代常用的寫法中,「桃」的字形偏旁部分有所不同,「蹊」的字形也有一些細小的差異。這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1. 桃蹊上,桃花爛漫,香氣撲鼻。
2. 我們沿着桃蹊散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3. 一條桃蹊通向遠方的山谷,仿佛通往神秘的世界。
組詞:桃源、蹊徑、桃花源、蹊跷、蹊麗。
近義詞:桃源、幽徑、幽徑、幽徑。
反義詞:坦途、寬路、大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