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仕途的升遷和降職,出仕和退隱。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辭受取予不苟為有廉,進退出處不苟為有恥。”
“進退出處”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士人在仕途中的選擇與境遇,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這一成語反映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既包含對個人進退的權衡,也隱含對士大夫氣節的推崇。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白居易、魏源的相關著作,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進退出處》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或者物體進入或離開某個地方的地方或位置。這個詞的組成部分有三個,分别是“進”、“退”和“處”,每個部分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退出處》這個詞包含了三個漢字,它們的字形和筆畫數分别是:
· 進(辶字旁,10畫)
· 退(辶字旁,11畫)
· 處(寸字旁,5畫)
來源:
《進退出處》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宗人制》這本古代典籍中,在古代用來指示人員進出離開的地點或方位,如宮殿的正門、寺廟的山門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衍生出更多的含義,可以用來形容各種場景中的進出或離開。
繁體:
進:進
退:退
處:處
古時候漢字寫法:
進:進
退:退
處:處
例句:
1. 老師告訴學生們,進學校的時候要按照規定的入口進進退出處。
2. 新任總經理上任後重新規劃了公司的進退處,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組詞:
進入、退出、進展、退步、處境、處理、處置。
近義詞:
進退有據、出入自如。
反義詞:
困頓、困境、陷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