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踵翹望。語本《詩·衛風·河廣》:“誰謂 宋 遠,跂予望之。”《三國志·魏志·董昭傳》:“遠近跂望,冀一朝獲安。”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千人離立,跂望顔色。” 蔣和森 《風蕭蕭》十四:“這次, 王仙芝 在 關東 起事,朝官們便大造‘谠論’,跂望他入輔。”
“跂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兩個層面理解:
古籍用例
現代用法
現代文學中仍用于書面語境,如蔣和森《風蕭蕭》中“朝官們跂望他入輔”,體現對人物的高度期待。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表達,如描述對理想、人物、事件的深切期望,或借“踮腳遠眺”的動作隱喻内心的迫切感。例如:“海外遊子常跂望故土,心懷歸意。”
跂望(qí wàng)指的是仰望、仰視、長時間地注視着遠方,表達了追求、向往、期待等心境。
跂望的部首是足字旁,并且總共有12個筆畫。
跂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回古代《詩經》中的一句詩,這句詩是“跂望于霄漢,嗟我故人。”,詩意表達了詩人思念離散的親友之情。
跂望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躊躕觀望」。
在古代,跂望的詞形寫作「趩望」,下面是文字釋義為:跂望,詞也,仰也。《周禮·考工記》[注:是孔穎達的原文,以下引文均為此]:“十三鬥絕有履,趩望而難行。”王逸注:“趩,仰望者也。趩,迅速也。言對所行之處,迅速仰望而還,大聲呼得眷屬之心焉。謂十三鬥絕糧,與不得食己者,乃困苦如此。”
1. 他站在山巅,跂望遠方的大海。
2. 望着滿天繁星,她跂望着未來的夢想。
組詞:跂履(走路長時間腳步遲緩)、張望(遠遠望着)、矚望(專注地注視)。
近義詞:凝視、注視、仰視。
反義詞:揚眉吐氣、頭頂高拜、俯首稱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