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分的意思、鈞分的詳細解釋
鈞分的解釋
一鈞半,合四十五斤。《管子·小匡》:“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半鈞。” 郭沫若 等集校:“分者半也,‘鈞分’或‘金分’者即一鈞有半。”
詞語分解
- 鈞的解釋 鈞 (鈞) ū 古代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千鈞一發(一根頭發挂着三萬斤重的東西,喻極其危急)。雷霆萬鈞之勢。 制陶器所用的轉輪:陶鈞(亦喻造就人材)。 樂(?)調(刼 ):鈞弦。 敬辭,用于對尊長或上級
- 分的解釋 分 ē 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範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 由整體中取出或産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 由機構内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俷 )。 散,離:分裂。分離。分别。
專業解析
"鈞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用法兩個層面進行解釋:
-
字面本義與核心含義:
- “鈞”:本義指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說文解字》)。引申有“平均”、“均衡”、“同等”之意(如“鈞分”、“鈞敵”)。
- “分”:本義指用刀分割物體(《說文解字》)。引申為“分開”、“分配”、“區分”、“部分”、“分量”等義。
- “鈞分”:結合兩字含義,“鈞分”的核心意思是指平均地分配、劃分,強調分配的公平性、均衡性,使各部分達到同等的分量或地位。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均分”非常接近。
-
古代用法與引申:
- 在古代文獻中,“鈞分”常用于描述對土地、財物、職責或利益等進行公平、均等的劃分或分配。
- 這種分配方式體現了古人對公平、均衡原則的追求,旨在避免不公或偏頗。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作為收錄漢語詞彙最全的大型權威工具書之一,《漢語大詞典》對“鈞分”的解釋着重于其“平均分配”的核心含義,并提供了相關的書證(古代文獻用例)。
- 《辭源》(修訂本):這部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對“鈞分”的解釋會側重其古代用法和語源,詳細闡明“鈞”作為重量單位及引申為“平均”義,與“分”結合構成複合詞的過程及意義。
“鈞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意思是指按照均衡、公平的原則進行分配或劃分,強調結果的均等性。其核心來源于“鈞”所代表的平均、均衡之意與“分”所代表的分配、劃分之意的結合。該詞體現了古人對公平分配理念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鈞分”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計量單位,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鈞分指一鈞半的重量,合四十五斤(古代一鈞為三十斤)。該詞出自《管子·小匡》,原文為“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半鈞”。郭沫若等學者在《管子》集校中解釋:“分者半也,‘鈞分’即一鈞有半”。
相關背景
-
“鈞”的單獨含義
- 重量單位:一鈞為三十斤,常用于形容重大事物(如“千鈞一發”“雷霆萬鈞”)。
- 制陶轉輪:象征自然規律或政權(如“陶鈞”)。
- 敬辭:用于尊稱對方(如“鈞座”“鈞鑒”)。
-
“鈞分”的語境
在《管子》中,“鈞分”與“半鈞”(十五斤)形成對比,用于區分刑罰輕重:小罪罰金四十五斤,更輕的罪罰十五斤。
“鈞分”是古代典籍中的專業術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如刑罰标準)。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或文獻研究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擦背赤腳仙人喘噓噓辭隆從窳詞組單兵地表斷袖分桃訛溷恩故繁苦焚契市義剛柔高田共財公司債券軌距過謀還镳緩兵之計餬刷建安七子矜功恃寵盡頭路桊樞籃筐累教不改遼參料整離抱馬草冒銷梅花雀谧靜颞颥骿胝屏篷譬似閑鉗制情怨绮态丘阜起舞如水投石入鐵主簿三戶謠上序聖庫霜薤聳動聽聞送新縮水焘育渟潦通德門同慶文酒缿筒銜艱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