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的意思、剛柔的詳細解釋
剛柔的解釋
(1).陰陽。《易·繫辭下》:“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孔穎達 疏:“剛柔即陰陽也。”《淮南子·精神訓》:“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高誘 注:“剛柔,陰陽也。”
(2).晝夜。《易·繫辭上》:“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孔穎達 疏:“晝則陽日照臨,萬物生而堅剛,是晝之象也。夜則陰潤浸被,萬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 漢 揚雄 《太玄·玄摛》:“以通璇璣之統,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剛柔之相幹。” 範望 注:“剛柔,晝夜也。”
(3).強弱。《孫子·九地》:“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王晳 注:“剛柔,猶強弱也。”《西遊記》第五三回:“咬牙争勝負,切齒定剛柔。”
(4).猶寬嚴。《三國演義》第七一回:“凡為将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
詞語分解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 柔的解釋 柔 ó 植物初生而嫩:柔荑(初生嫩芽,喻女子 * 的手)。 軟,不硬:柔軟。柔韌。柔嫩。柔滑。 軟弱,與“剛”相對:柔懦。柔弱。剛柔相濟。 溫和:柔順。柔和。柔曼(柔和妩媚)。柔情。 剛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剛柔”是一個源自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内涵,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哲學層面的核心含義
-
陰陽對立統一
剛柔被視為陰陽的具體表現,剛屬陽、柔屬陰,兩者相互作用推動萬物變化。如《易經》提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強調剛柔的動态平衡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
晝夜交替象征
古人以“剛”代指白晝的陽剛之氣,萬物堅挺;以“柔”象征夜晚的陰柔之态,萬物柔順,如《易·繫辭上》所述“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二、具體應用領域
-
自然與器物屬性
- 自然物中,“剛”指堅硬(如山石),“柔”指柔軟(如水流)。
- 地理學中,山體剛硬但作用柔順(穩固高聳),水體柔順但作用剛硬(流淌不息),體現剛柔互含的特性。
-
個人品格與行為
- “剛”代表剛毅、果斷,“柔”體現謙和、包容。理想人格強調剛柔并濟,如剛強而不失溫情,謙遜而不失原則。
-
社會治理與法律
執政或執法時,“剛”指嚴厲手段,“柔”指寬宥政策,需根據情境調和二者,如《孫子》提到“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三、延伸思想與影響
“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智慧的典型體現,強調矛盾雙方的互補與平衡。例如:
- 邵雍将水火土石對應為“太柔、太剛、少柔、少剛”,類比人體結構(血、氣、肌、骨),揭示自然與人的内在統一。
- 在兵法、書法等領域,剛柔思想被用于策略制定與藝術表現,如剛勁筆法結合柔美布局。
以上解析綜合了哲學經典、地理文獻及社會應用,如需更深入探讨某一方面,可參考《易經》《淮南子》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柔(gāng róu)這個詞是形容兩種截然相反的性質或特征。下面是關于剛柔的各方面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剛:由幹(gān)部首和岡(gāng)部組成,共有6畫;
- 柔:由木(mù)部和句(gōu)部組成,共有9畫。
來源:
剛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中的“剛正中正,柔順利光”一詞。這個詞在《易經》中傳達了平衡和諧兩種性質的重要性。
繁體:
剛柔的繁體字為「剛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剛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書寫相似。
例句:
1. 在武術中,剛柔并濟的訓練能夠使身體靈活又有力量。
2. 他在領導團隊時表現得既剛斷又柔和,赢得了團隊成員的尊重和信任。
組詞:
剛強、柔軟、剛烈、柔和等。
近義詞:
剛猛、剛毅、剛硬、柔順等。
反義詞:
剛直、剛硬與柔軟、柔順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