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兵之計的意思、緩兵之計的詳細解釋
緩兵之計的解釋
(1) [the strategy of stall of immediate attack by enemy;stratagem to gain a respite]∶使敵方延緩進軍的計策
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 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三國演義》
(2) [stalling tactics]∶後用以比喻拖延時間使局勢暫時緩和的策略
黑妮最後才采用了一個緩兵之計,拖到第二天再決定。——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詳細解釋
延緩敵方進攻的計策。比喻暫時拖延,使事态緩和,然後俟機再動的策略。《三國演義》第九九回:“ 孔明 用緩兵之計,漸退 漢中 ,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瞿秋白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所謂調和隻是敵人的緩兵之計。”
詞語分解
- 緩的解釋 緩 (緩) ǎ 慢,與“急”相對:緩步。緩行(妌 )。緩慢。遲緩。 延遲:緩刑。緩辦。緩役。緩征。刻不容緩。 放松,松弛:緩和。緩沖。緩解(?)。和緩。 蘇醒,恢複:緩氣。緩醒。 慢徐疾急 筆畫數:
- 計的解釋 計 (計) ì 核算:計時。計量(刵 )。計日程功。 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 主意,策略:計策。計謀。 謀劃,打算:計劃。計議。 姓。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緩兵之計”是漢語成語,指通過拖延時間或暫時緩和局勢來争取主動權或尋找更好應對方法的策略。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緩兵之計原指戰争中延緩敵方進攻的戰術,現泛指通過拖延時間使事态暫時緩和,同時積極準備後續應對的計策。
二、詳細解釋
-
起源與軍事應用
最早用于古代戰争,當己方處于劣勢時,通過假意談判、撤退或設置障礙等方式延緩敵方進攻,争取時間調整戰略或等待援軍。例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此計撤退漢中,迷惑對手()。
-
引申意義
現代泛指任何需要暫時緩和矛盾、拖延時間的場景。例如商業談判中故意延長讨論,或生活中用借口推遲決定以尋找轉機。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多作主語或賓語。
- 近義詞:權宜之計(強調臨時應對)。
- 反義詞:速戰速決、兵貴神速。
- 感情色彩:中性,需根據語境判斷策略是否正當。
四、例句參考
- 面對敵人突襲,我軍采用緩兵之計,佯裝撤退以誘敵深入。
- 談判中他提出延期會議,實為争取準備的緩兵之計。
五、文化關聯
該成語常見于古典文學和現代策略分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緩兵之計(huǎn bīng zhī jì)是指在戰争中采取緩慢和謹慎的策略,以争取時間和優勢來應對對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缶”和“兵”,它們分别代表陶罐和兵器。根據這個詞的筆畫,它可以被拆分為11個好8個部首。
《緩兵之計》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兵法書籍《孫子兵法》。書中強調了在戰争中要善于運用智慧和策略,以最小的損失達到最大的勝利。其中提到了使用緩兵之計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在戰争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在繁體字中,《緩兵之計》被寫作“緩兵之計”。它與簡體字的寫法相比,主要是在字形上有所變化,但意義和用法是相同的。
古時候的寫法中,緩字的“缶”部分由兩個相連的缶形組成,表示陶罐,而“兵”部分則是根據兵器的形狀而演變而來。這種寫法形象地表達了緩兵之計的含義,即通過善于運用策略和智慧,達到阻敵措施的效果。
以下是一個例句:“在戰争中,雖然我們的軍隊人數不多,但我們可以采取緩兵之計,争取時間和先機。”
與緩兵之計相關的組詞有緩和、緩步和緩急等。這些詞都與緩慢、謹慎和智慧相關,強調了在處理問題時需要冷靜和耐心。
與緩兵之計相對的是“急攻之計”。急攻之計是指在戰争中采取迅猛和激進的策略,以迅速解決對手。兩種計策互為補充,在不同的戰争環境和局勢下都有其適用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