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上庠。古代國家設立的大學。 南朝 宋 謝莊 《皇太子元服上皇太後表》:“毓問 東華 ,飛英上序。”《魏書·李崇傳》:“道發明令,重遵鄉飲,敦進郡學,精課經業。如此,則元、凱可得之於上序, 遊夏 可緻之於下國,豈不休歟!” 唐 王勔 《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華字》詩:“上序披林館,中京視物華。”
"上序"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概念均圍繞"次第關系"展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釋義體系,可作如下解析:
一、時序概念 指時間或事件排列中的優先位置。《尚書·禹貢》記載"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即體現古代地理勘測中的上序原則。此義項在《禮記·月令》中表現為四季農事活動的次序規範,強調自然規律的時間序列性。
二級概念 特指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尊卑位次,《周禮·春官》記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時,明确記載不同爵位者在儀式中的上序排列規則。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疏:"上序謂尊卑有序,各安其位"。
該詞構成遵循漢語"修飾語+中心語"的構詞規律:"上"作為方位詞引申出"優先、尊貴"的抽象義,"序"保留"排列次序"的本義,二者組合形成新的複合概念。這種構詞方式在古漢語中常見于《爾雅》《說文解字》等訓诂典籍記載的語義演變規律。
“上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核心含義(古代教育機構)
指“上庠”,即中國古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相當于現代大學。例如:
引申含義(次序與規範)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遵循次序或規範”,如提到其作為成語時表示“按順序進行,有條不紊”。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對應,可能是後世對字面義的擴展。
注意:若涉及古籍解讀,建議優先采用“古代學府”的釋義;若現代語境中出現“上序”,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與次序相關。
八虞悲從中來崩塌辯黠冰川作用草本槽房槎頭縮頸鯿充吏愁慘楚岡辍筆彫蟲凍死發言人飛灺風耗風平波息福國負職幹號關乎瞽聩鼓史鼓險皓蕩橫心鴻骞鐄鐄惛瞀肩部精打精津水極期絶息恪守不渝爛醉绫羅爐丁羅罻秘儀磨穿鐵硯牛毛雨紐子漂覆乾居橋樓啟蕃瓊乳氣下羣室日光燈石手軍仕途受賂肆流晚伴兒蜲娜文人雅士嘯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