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王的功績。《國語·晉語一》:“若使太子主 曲沃 ,而二公子主 蒲 與 屈 ,乃可以威民而懼 戎 ,且旌君伐。” 韋昭 注:“旌,章也;伐,功也。”
“君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君伐(拼音:jūn fá)指君王的功績。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晉語一》:“若使太子主曲沃,而二公子主蒲與屈,乃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
句意:通過分封太子與公子鎮守要地,既能威懾外族,又能彰顯君王的功業。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國語》原文或漢代韋昭注本獲取完整語境。
《君伐》是一個成語,表示君主征伐外敵或讨伐叛亂。這個詞組寓意着君主的威嚴和權力。
《君伐》的拆分部首是君和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4畫和6畫。
《君伐》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古時候,國君征伐外敵或平息叛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字中,《君伐》的寫法并未有太大變化,仍然是"君伐"這個字組。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君伐》這個成語在古代漢字寫作"君伐",字形相對簡單,在基本結構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古代帝王經常組織君伐,以保衛國家安甯。
2. 昔日如日中天的皇帝,如今卻陷入君伐的危機中。
1. 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2. 征伐:指君主出兵征服外敵或讨伐叛亂。
征讨、征戰、征服。
和平、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