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耳視的意思、耳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耳視的解釋

謂以耳代目。 宋 司馬光 《迂書·官失》:“衣冠所以為容觀也,稱體斯美矣。世人捨其所稱,聞人所尚而慕之,豈非以耳視者乎!”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三》:“ 宋 周朗 有櫝帶寳笥著衣之論, 司馬文正公 有耳視目食之説,皆足以儆世迷。”參見“ 耳視目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耳視”的漢語詞典釋義

“耳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較為特殊且帶有一定的哲學或文學色彩。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1. 字面與引申義:

    • 字面義: 指用耳朵代替眼睛去看(觀察)。這是一種違反常規感官功能的表述,強調感知方式的非常規性。
    • 引申義/比喻義: 形容一種超越常規感官限制的感知能力或認知方式。常指不依賴于視覺,而是通過聽覺或其他内在感知去理解、洞察事物。引申為不循常理、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觀察或理解方法。
  2. 道家哲學背景:

    • 該詞常出現在道家典籍或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文學作品中。它體現了道家追求超越感官局限、達到“神遇”或“心通”境界的思想。道家認為,真正的認知并非僅依賴耳目等外在感官,而應追求内在精神的通達。例如,《列子·仲尼》中提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這裡“耳視”描述的是一種得道後的超凡感知狀态。

總結釋義: “耳視”意指以耳代目進行觀察,或指一種超越常規視覺依賴、通過内在感知(常與聽覺或心神相關)來洞察事物的特殊能力或方式。它帶有濃厚的道家哲學色彩,強調突破感官局限、追求精神層面的通達與理解。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該詞典作為最權威的大型漢語語文辭書之一,對“耳視”一詞有收錄和釋義,明确指出其“以耳代目”的本義及道家典籍中的用例。
  2.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雖對極生僻的古語詞收錄有限,但其編纂原則和收錄标準是解釋詞彙規範性的重要參考。對于“耳視”這類源于古籍的詞彙,其釋義需符合古語詞解釋的規範。
  3.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這部大型綜合性辭典,在解釋“耳視”時,會結合其出現的文獻背景(如《列子》)進行釋義,強調其作為道家術語的特殊含義和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耳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綜合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核心含義:指以耳代目,即用聽覺代替視覺去感知事物。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宋代司馬光的《迂書·官失》,批評世人盲目追隨潮流,不注重實際觀察的現象(如“世人捨其所稱,聞人所尚而慕之,豈非以耳視者乎!”)。

二、延伸理解

  1. 道家哲學中的特殊含義
    在《列子·仲尼》中記載,道家弟子亢倉子通過修煉達到“耳視目聽”的境界,即視聽不受感官限制,強調精神對感知的主宰作用。這種用法屬于古代哲學範疇,與日常語言不同。

  2. 現代誤讀與擴展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理解為“同時用耳聽和眼看”,強調全面觀察。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對原意的延伸或誤讀。

三、使用場景

四、辨析注意

需區分傳統釋義(以耳代目)與現代擴展義(視聽并用),建議優先參考《漢典》《困學紀聞》等權威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金白磷禀牆采訪稱奇道絕誠願嗔惱弛魂宕魄赤鬝脆脆崩崩答訪帶下醫大丫頭電燈泡雕檻東平獻頌躲讓藁薦過眚故歇鴻茫驩附兼統驕揚矜矜業業金獸符擊玉壺厥症棵把孔雀扇崆峒子窺瞷壘塊連錢料來妙密明文逆耳歐姆噴霧乾竺旗番氣恨其時曲聽紹缭深味涉趣束箧禗禗四務擡策桃杙推乾就濕退讬文奸濟惡無何有鄉物務相衡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