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視的意思、耳視的詳細解釋
耳視的解釋
謂以耳代目。 宋 司馬光 《迂書·官失》:“衣冠所以為容觀也,稱體斯美矣。世人捨其所稱,聞人所尚而慕之,豈非以耳視者乎!”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三》:“ 宋 周朗 有櫝帶寳笥著衣之論, 司馬文正公 有耳視目食之説,皆足以儆世迷。”參見“ 耳視目聽 ”。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視的解釋 視 (視) ì 看:視覺。視力。視野。鄙視。注視。近視。視而不見。熟視無睹。 親臨某事:視事。視察。 看待:藐視。重視。等閑視之。 看望:探視。省(媙 )視。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視侯”。 古同“示”
網絡擴展解釋
“耳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綜合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核心含義:指以耳代目,即用聽覺代替視覺去感知事物。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宋代司馬光的《迂書·官失》,批評世人盲目追隨潮流,不注重實際觀察的現象(如“世人捨其所稱,聞人所尚而慕之,豈非以耳視者乎!”)。
二、延伸理解
-
道家哲學中的特殊含義
在《列子·仲尼》中記載,道家弟子亢倉子通過修煉達到“耳視目聽”的境界,即視聽不受感官限制,強調精神對感知的主宰作用。這種用法屬于古代哲學範疇,與日常語言不同。
-
現代誤讀與擴展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理解為“同時用耳聽和眼看”,強調全面觀察。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對原意的延伸或誤讀。
三、使用場景
- 批判性語境:常用于批評盲目跟風、缺乏獨立判斷的行為(如“耳視目食”)。
- 文化讨論:涉及道家思想或古籍研究時,需結合具體文獻背景。
四、辨析注意
需區分傳統釋義(以耳代目)與現代擴展義(視聽并用),建議優先參考《漢典》《困學紀聞》等權威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視(ěr shì)是指通過聲音來觀察或感知事物的一種能力。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耳(ěr)和視(shì)。耳部首表示與聽覺相關,而視部首則表示與視覺相關。拆分成筆畫,耳部首共有6畫,視部首共有11畫。耳視這個詞源于漢語,沒有繁體字形式。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耳視是以“耳目”和“觀”兩個字分别表示的。例如,“視耳同聽”用以形容音樂動聽,聲音美妙。在例句中,我們可以說:“他雖然看不見,但是憑借耳視,他能夠獲得關于周圍環境的信息。”這個例句展示了耳視能力在盲人身上的應用。此外,耳視也可以作為動詞組合成其他詞語,例如“耳視界”(音頻視覺界面)和“耳視訊息”(通過聽覺獲取信息)。近義詞可以是“音覺”,而反義詞可以是“目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