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郡兵的意思、郡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郡兵的解釋

地方武裝力量。 漢 沿 秦 制置材官于郡國,郡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職甲卒。中央有南、北軍。 漢武帝 時更置八校,隸屬于北軍。國家有事,則調發郡國之兵。 唐 代府兵,基本上沿襲 秦 漢 郡兵舊制。參閱《文獻通考·兵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郡兵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軍事制度,指由郡一級行政單位征發、訓練和統轄的地方武裝力量。其核心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郡兵制度始于秦漢時期,指郡太守直接管轄的地方常備軍。其兵員主要從本郡壯丁中征發,職責包括維護地方治安、戍守要隘、聽候中央調遣參與征戰等。這一制度是中央集權下“寓兵于農”思想的體現,也是漢代“郡國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考《辭源》修訂本“郡兵”詞條釋義)。

二、職能與特點

  1. 地方戍衛:郡兵的首要任務是守衛郡治及轄内關隘,鎮壓盜匪叛亂,如《後漢書·百官志》載郡守有“典兵禁,備盜賊”之責。
  2. 中央後備軍:戰時需響應朝廷征調,由郡尉率領隨中央軍出征,如漢武帝伐匈奴時曾調發隴西、北地等郡兵(參考《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
  3. 兵農結合:早期郡兵多實行輪番更戍制,士卒平時務農,戰時集結,具有民兵性質(《漢書·刑法志》相關記載)。

三、曆史演變

四、制度意義

郡兵制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平衡了“強幹弱枝”的軍事布局,其興衰直接反映古代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博弈(參考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相關論述)。

權威參考來源:

  1. 《辭源》(商務印書館)
  2.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3. 陳高華《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大象出版社)
  4. 《中國曆史大辭典·軍事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5. 何茲全《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郡兵”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概念,指郡一級的地方武裝力量,其核心特點如下:

一、定義與職能

郡兵是由郡守直接指揮的地方軍隊,主要承擔地方治安、邊疆防禦、平叛等任務。其性質介于中央軍與民兵之間,屬于國家軍事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曆史沿革

  1. 秦漢時期
    • 沿襲秦制,郡設“材官”(步兵)和“都尉”,協助太守管理軍事,兵力規模可達數千至上萬。
    • 漢武帝時增設“八校尉”加強北軍(中央軍),但戰時仍會征調郡兵。
  2. 唐代發展
    府兵制部分繼承了秦漢郡兵制度,實行兵農合一,但管理更系統化。

三、運作特點

四、文獻參考

相關記載可見《文獻通考·兵考》。該制度對後世地方軍事體系影響深遠,宋代“廂軍”、明代“衛所”均有其影子。

如需更詳細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對比,可參考《中國曆代兵制》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罷列薄慢鄙悰才智禅伯禅铠差銀寵渥出材春令楚凄蹿房越脊吊古鼎甲鼎臑兒事貳心遏訟法典煩請菲食戤銀挂冠求去桂棹顧音哈哈函匦漢學家黑古溜秋壺觞交韻井架金閃閃酒座枸醬空落落扣鐘狂颠勞勞穣穣練明烈缺蚸蠖露居排軋屏當鋪行輕軌清糟上樁山嘴設東適母舜跖四廟天花惟良問齒陿促相合獻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