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馘的意思、獻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馘的解釋

古時出戰殺敵,割取左耳,以獻上論功。馘,被殺者之左耳。亦泛指奏凱報捷。《詩·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鄭玄 箋:“馘,所格者之左耳。”《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獻馘萬計,遂定邊城。” 李周翰 注:“戰勝則割死人之耳,以獻於君。”《三國演義》第七一回:“獻馘功勳重,開疆展帝畿。” 清 孫枝蔚 《寄懷王诒上祭酒》詩:“池邊傳獻馘,殿上待賡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獻馘(xiàn guó)是古代軍事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戰争中割取敵方陣亡者的左耳以計數戰功,并向君主或上級呈獻的行為。該詞由“獻”與“馘”組合而成:“獻”指進獻、呈送,“馘”原指戰争中割取的敵人左耳,後引申為統計殺敵數量的憑證。此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軍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于《詩經》《左傳》等典籍,如《詩·魯頌·泮水》載“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即描繪将士獻敵耳于學宮的場面。

從制度内涵看,獻馘具有三重社會功能:其一為核驗軍功,通過實物憑證确保封賞公正,如《左傳·宣公二年》記錄晉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的統計方式;其二為震懾敵方,展示武力威懾;其三為祭祀告廟,将敵耳獻于宗廟象征戰争勝利,如《禮記·王制》載“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這一制度直至明清時期仍存在于邊疆軍事活動中,但隨火器普及逐漸消亡。

來源參考:漢典“獻馘”詞條釋義、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夏官》注疏、國學網《十三經注疏》禮制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獻馘”是古代戰争中的一種儀式性行為,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獻馘”指古代将士在戰場上殺敵後,割取敵人左耳作為憑證,回朝後獻給君王以計戰功。其中“馘”特指被割下的左耳,後也泛指凱旋報捷的儀式。

2.曆史背景與操作

3.文化延伸

4.相關詞語

“獻馘”是古代軍事與禮儀結合的特殊制度,核心為記錄戰功,後衍生出文化隱喻。需注意其原始含義與引申義的區分,避免現代語境中的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笨窳飙舉避賢驿尺中丑言綽綽有裕等而上之雕摧铎辰發語鳳媒割絕更弦改轍遘愍閨闼號弓換茬歡醑惠贶講燈剿截叫條子膠牙金光草譏笑郎公郎壻靈鑒隴丘陸浚儀麻麻糊糊牛皮船品驗破冒迫迮佥人俏媚起蕩怯八藝寝席之戲勸阻人術肉譜軟腳濡縷若爾儒俠掃愁帚傷言紮語審決世面眎文時無再來水礶銀盆推委王夏物極則反陷機小蘇打新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