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蒟醬。《史記·西南夷列傳》:“ 南越 食 蒙蜀 枸醬。” 裴駰 集解:“ 徐廣 曰:‘枸,一作蒟,音窶。’ 駰 案《漢書音義》曰:‘枸木似穀樹,其葉如桑葉。用其葉作醬酢,美, 蜀 人以為珍味。’” 司馬貞 索隱引 劉德 曰:“蒟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實以為醬,美。”又曰:“蒟,緣樹而生,非木也。今 蜀 土家出蒟,實似桑椹,味辛似薑,不酢。”《漢書·西域傳贊》:“睹犀布、瑇瑁則建 珠崖 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 牂柯 、 越嶲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蒟醬》。
“枸醬”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調味品或釀造物,其含義和背景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讀音與字形
正确讀音為jǔ jiàng(而非“gǒu jiàng”)。其中“枸”指代特定植物,“醬”表示發酵或腌制而成的食品。
原料與用途
主流說法認為,枸醬是用蒌葉果實(或拐棗,即構樹果實聚花果)制成的醬料,味辛或酸甜,常用于調味或作為飲品原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或結合地方飲食文化研究。
《枸醬》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食物烹饪中的一道調料。它是由“枸”和“醬”兩個字組成。
“枸”字的部首是木,它共有8個筆畫;“醬”字的部首是酉,它共有12個筆畫。
“枸醬”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據推測它最早起源于中國的食物調料文化。然而,具體的來源目前尚無确鑿的研究證據。
“枸醬”的繁體寫法是「枸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描述的古時候寫法中,“枸”字以“口”字作為偏旁,寫作“囗”;“醬”字則以“水”字作為偏旁,寫作“酉”。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使用。
1. 這道菜加上一勺枸醬會更加美味。
2. 用枸醬腌制的雞肉非常入味。
組詞:枸杞、枸橘、醬油、豆醬
近義詞:醬料、調味品
反義詞:清淡、無調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