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郡兵的意思、郡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郡兵的解释

地方武装力量。 汉 沿 秦 制置材官于郡国,郡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职甲卒。中央有南、北军。 汉武帝 时更置八校,隶属于北军。国家有事,则调发郡国之兵。 唐 代府兵,基本上沿袭 秦 汉 郡兵旧制。参阅《文献通考·兵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郡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军事制度,指由郡一级行政单位征发、训练和统辖的地方武装力量。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郡兵制度始于秦汉时期,指郡太守直接管辖的地方常备军。其兵员主要从本郡壮丁中征发,职责包括维护地方治安、戍守要隘、听候中央调遣参与征战等。这一制度是中央集权下“寓兵于农”思想的体现,也是汉代“郡国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辞源》修订本“郡兵”词条释义)。

二、职能与特点

  1. 地方戍卫:郡兵的首要任务是守卫郡治及辖内关隘,镇压盗匪叛乱,如《后汉书·百官志》载郡守有“典兵禁,备盗贼”之责。
  2. 中央后备军:战时需响应朝廷征调,由郡尉率领随中央军出征,如汉武帝伐匈奴时曾调发陇西、北地等郡兵(参考《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
  3. 兵农结合:早期郡兵多实行轮番更戍制,士卒平时务农,战时集结,具有民兵性质(《汉书·刑法志》相关记载)。

三、历史演变

四、制度意义

郡兵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平衡了“强干弱枝”的军事布局,其兴衰直接反映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参考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相关论述)。

权威参考来源:

  1. 《辞源》(商务印书馆)
  2.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3. 陈高华《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大象出版社)
  4. 《中国历史大辞典·军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5.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郡兵”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概念,指郡一级的地方武装力量,其核心特点如下:

一、定义与职能

郡兵是由郡守直接指挥的地方军队,主要承担地方治安、边疆防御、平叛等任务。其性质介于中央军与民兵之间,属于国家军事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历史沿革

  1. 秦汉时期
    • 沿袭秦制,郡设“材官”(步兵)和“都尉”,协助太守管理军事,兵力规模可达数千至上万。
    • 汉武帝时增设“八校尉”加强北军(中央军),但战时仍会征调郡兵。
  2. 唐代发展
    府兵制部分继承了秦汉郡兵制度,实行兵农合一,但管理更系统化。

三、运作特点

四、文献参考

相关记载可见《文献通考·兵考》。该制度对后世地方军事体系影响深远,宋代“厢军”、明代“卫所”均有其影子。

如需更详细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对比,可参考《中国历代兵制》等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傲荡百尺堰标卖谄诡潮州大锣鼓驰命蹴球蛋市杜崔多边飜黄倒皂繁杂凤驾忿颣符吏干碍光荣榜汉傅酣饮黑虎跳胡闯简缓决策蹶子可鼻老兵陵阙零烟淋森柳麻子冥羊墨宝耐人寻味馁却强枝弱本浅窳侵欺寝止缺盆上寅煞有介事石兽手梏顺境私赂宿雏逃兵挑唇料嘴贴理颓波往古来今违扞温纶斡刺五茸详说象徵派枭呼下武牺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