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匣子。 宋 陸遊 《法雲寺建觀音藏殿疏》:“補落伽之道場,蓁蕪已久;修多羅之妙典,函匭僅存。”
函匦(hán gu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函”與“匦”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文書制度或特定容器範疇。其詳細釋義及來源如下:
函(hán)
匦(guǐ)
函匦指用于收納文書、信件的匣狀容器,常見于古代行政制度中,功能包括:
唐代制度:
武則天設“銅匦”作為信訪工具,分四色對應不同訴求,由“匦使院”管理,是“函匦”的典型應用。
例:白居易《奏請加德音中節目》:“臣伏見比來置匦投函,日有百餘。”
- 來源:《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六十二)。
宋代延續:
改稱“檢院”“鼓院”,功能類似,如《宋史·職官志》載:“登聞檢院,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
現代漢語中,“函匦”已非常用詞,僅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研究,其核心含義仍保留“文書容器”的古義。需注意:
釋義“函”為“匣子”,“匦”為“小匣”,複合詞釋作“匣子”。
收錄“匦”字條,詳述唐代銅匦制度。
制度史原始文獻,載錄匦函的行政功能。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函匦”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函匦”指匣子,多用于存放典籍、文書等貴重物品。該詞由“函”和“匦”兩個同義字組成,均表示容器或盒子,屬于并列結構的合成詞。
2. 文獻出處 宋代陸遊在《法雲寺建觀音藏殿疏》中曾使用該詞:“修多羅之妙典,函匦僅存。” 此句意為佛教經典(修多羅)僅存于匣中,體現其保存珍貴文獻的功能。
3. 結構與讀音
4.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佛教典籍相關的語境,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函匣”“匮椟”等,但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組詞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查字典及愛站小工具的詳細解析。
哀毀瘠立暗世懊惱歌奧區變記號猜忖昌福吵房插燒赤爪子沖床雠定喘氣初來乍到鉏畲摧裂待養噉噆大援德才兼備峰頭拂意咯蹬革屣公扈恭養古則華北慌惚黃龍痛飲混淆剨豁角勝吉從吉典蹐地局天譏繩捐俗留用籙圖魯陽指日命駕命侶培育厮算式太子棠苎襕衫歎喟讨彩天地桌貼送帖職往舊玩月物體嫌怕痟瘦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