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木名。《文選·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 李周翰 注:“椒、菌桂皆香木。” 晉 左思 《蜀都賦》:“卭竹緣嶺,菌桂臨崖。”
菌桂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香木名稱,具體指代存在學術争議。根據《說文解字》對"菌"的釋義"地蕈也",其命名或與菌類環狀紋理特征相關。在《楚辭·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的記載中,王逸注曰"菌,桂也,葉曰蕙,根曰薰",顯示其作為香料的植物屬性。
從植物學角度考辨,宋代《新修本草》将菌桂歸為牡桂類,描述其"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明代《本草綱目》則稱其"即肉桂之厚而辛烈者"。現代學者多認為菌桂可能指代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特定品種。
該植物在古代主要用作祭祀香料與藥材,《南方草木狀》記載"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樹皮含桂皮醛等揮發性物質,符合文獻中"辛烈可嚼"的特征描述。在文學意象中,菌桂常與申椒、蘭芷并稱,象征高潔品格,《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更将其升華為人文精神的載體。
“菌桂”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菌桂是香木名,即肉桂的别名,屬于樟科植物,主産于四川、廣西等地。其樹皮、枝葉等具有香氣,可入藥或作香料。
文獻記載
在古典文獻中多次出現,如:
藥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味辛,溫,無毒”,可“養精神,和顔色”,久服輕身不老。
部分資料提到“菌桂”作為成語,象征低賤事物亦具高貴品質:
注意:作為植物名的解釋更為常見,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報聘步天攙假叱怪帶路代叙大理岩黨旗蹈道大同書吊卷端靜防團放心托膽扶盧關老爺國澤黑紫戶丁活沙绛绡繳稅噭啕祭韭勁躁擊鐘鼎食龛世跬步千裡老好領事裁判權遴委六米履藉貌合情離罵說猛安猛惡内教坊胼胝手足劈腳跟噗通前言起蠶清樸絿政儒化社會地位聖德繩紋神鴉十連宋版松口擿奸發伏外甯霧散雲披項莊舞劍,志在沛公獻納司鹹水湖信而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