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報聘的意思、報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報聘的解釋

謂派使臣回訪他國。《左傳·宣公十年》:“秋, 劉康公 來報聘。”《北齊書·後主紀》:“秋九月丙申, 周 人來通知,太上皇帝詔侍中 斛斯文略 報聘于 周 。”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命宰相擇報聘者,時虜情不可測,羣臣皆莫敢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報聘是古代外交禮儀中的專用詞彙,指一國派遣使者對别國來訪進行回訪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派遣使臣回訪他國",強調外交互動中的對等原則。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的"晉侯使荀吳來聘,禮也,報聘也",指晉國對魯國此前使臣來訪的禮節性回應。

從構詞法分析,"報"字取"回應、報答"之意,"聘"指"國與國之間遣使訪問",二字組合凸顯古代邦交往來的互惠特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指出,這種行為常見于諸侯國互通盟約、締結婚姻或調解糾紛後,如《春秋》中記錄的齊桓公派管仲報聘楚國,即是為鞏固兩國盟約關系。

現代語境中,該詞仍用于描述國際外交中的對等訪問,但更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文獻研究領域。北京大學《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特别強調,報聘不同于普通訪問,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必須由君主授權,二是攜帶特定信物如玉帛,三是遵循"往來相報"的時間周期,這些規範在《周禮·秋官》中有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報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bào pìn,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外交活動中的禮節性回訪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代表本國政府到友邦進行回訪的外交禮節。這一行為通常發生在鄰國或友邦首次來訪後,作為禮節性的回應,體現雙方平等交往的原則。

  2. 曆史淵源與文獻引用

    •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年》:“秋,劉康公來報聘。”
    • 《北齊書·後主紀》記載:“太上皇帝诏侍中斛斯文略報聘于周。”
    • 宋代蘇轼《富鄭公神道碑》中也有相關用例。
  3. 現代釋義擴展
    雖然主要用于古代外交場景,但在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等性禮節往來,例如機構間的互訪或正式回函。但需注意,當代外交術語中已較少使用該詞。

  4. 使用注意事項

    • 該詞具有明确的“回訪”含義,強調雙向互動,與單向出訪(如“出使”)不同。
    • 部分文獻(如)将其誤作“報答”,屬錯誤釋義,需注意區分。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用例或完整曆史演變,可參考《左傳》《北齊書》等原始文獻,或通過等網頁來源獲取更多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别派愎很璧晖暢意沖豫從品帶鋼刀頭蜜豆腐乳貳正翻唇弄舌梵嫂斧戉杠架诰贈狗胾故年過家海夷旱魃含饴皓皤河海不擇細流後殿煥耳湔湔蹇澁加演扃锢酒頭即席巨指空悲恐聳詟栗狂夫類同烈貨獵禁禮經亂業驢臉瓜搭毛翎耆酒棬樞容貌上嫚下暴訟詞宋錦逃門田徑頹然外議罔兩瓦瓯烏裘五色相宣巷祭香消玉減憲簡饩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