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擿奸發伏的意思、擿奸發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擿奸發伏的解釋

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三國志·魏志·倉慈傳》:“自 太祖 迄于 鹹熙 , 魏郡 太守 陳國 吳權 、 清河 太守 樂安 任燠 ……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姦發伏,鹹為良二千石。”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九:“ 孫元規 知 杭州 ,擿姦發伏,號為神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擿奸發伏”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揭露隱秘的奸邪行為和隱藏的壞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揭發壞人的真實面目,使其無法繼續作惡,強調通過揭露隱秘罪行來維護公正。該成語常用于稱頌吏治清明或執法者的明察秋毫。


詞源與出處

  1. 《漢書·賈誼傳》:最早演化自漢代文獻,體現古代對吏治清明的推崇。
  2. 《三國志·任蘇杜鄭倉傳》:記載了多位官員“擿奸發伏”的事迹,如吳瓘、任燠等,用以贊頌他們明辨是非的治理能力。

用法與示例


發音與結構


文化背景

成語故事中常提到漢代趙廣漢的案例:他通過蛛絲馬迹破獲劫持案,展現了“發奸擿伏”的能力,最終迫使罪犯釋放人質并自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具體語境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三國志》《漢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擿奸發伏:一個古漢字的解析

擿奸發伏(zhí jiān fā fú)是一個由四個部首組成的古漢字,它有着豐富的内涵和多重意義。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對這個詞進行細緻解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擿字由手部(扌)、轉注(冊)和艮部(艮)組成,總計有15個筆畫。奸字由女部(女)和幹部(幹)組成,總計有9個筆畫。發字由發部(發)和又部(又)組成,總計有9個筆畫。伏字由人部(人)和畐部(畐)組成,總計有7個筆畫。

來源

擿奸發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漢字的常用詞彙之一。它的含義涉及到抽插、發現、隱藏等方面。

繁體

在繁體字中,擿奸發伏分别寫作擿、姦、髮、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擿奸發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擿字的古代寫法為手字旁上面加注釋,奸字的古代寫法為将女字旁稍作變形,發字的古代寫法為在發字旁加上點狀。伏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擿奸發伏》這個詞在古代使用頻繁,可用于構造豐富的意境。例如:“智者能夠擿奸發伏,察言觀行。”

組詞

擿奸發伏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形成新的意義。例如:“擿發”表示抓住機會;“發伏”表示出現和消失;“奸詐”表示心機深沉。

近義詞與反義詞

擿奸發伏的近義詞包括:“暴露”、“顯露”、“發現”等。反義詞則為:“隱藏”、“掩蓋”、“保密”等。

擿奸發伏這個詞彙既是古代漢字的一部分,又反映了古代社會的風貌和語言特點。通過對這個詞的解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漢字的演變和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