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擿奸發伏的意思、擿奸發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擿奸發伏的解釋

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三國志·魏志·倉慈傳》:“自 太祖 迄于 鹹熙 , 魏郡 太守 陳國 吳權 、 清河 太守 樂安 任燠 ……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姦發伏,鹹為良二千石。”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九:“ 孫元規 知 杭州 ,擿姦發伏,號為神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擿奸發伏(tī jiān fā fú)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具有鮮明的司法與道德色彩,其核心含義指揭露隱秘的奸邪行為和潛伏的罪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擿(tī)

    本義為“挑開”“揭開”,引申為揭露、揭發。

    《說文解字》釋:“擿,搔也”,後衍生“撥開隱蔽”之意。

  2. 奸(jiān)

    指奸邪、欺詐、不法之事,多形容隱蔽的罪惡行徑。

  3. 發(fā)

    意為揭露、暴露,強調使隱藏的事物顯現。

  4. 伏(fú)

    指潛伏、隱藏的罪行或壞人。

整體字面義:揭開奸邪,暴露潛伏的罪惡。


二、成語釋義

擿奸發伏形容主動揭露他人難以察覺的奸謀或隱藏的罪行,常用于稱頌官吏明察秋毫、執法嚴明,或褒揚正直者不畏強權、懲惡揚善的行為。

近義成語:


三、典源與文獻依據

此成語最早見于史書,記載清官能吏的事迹:

  1. 《漢書·趙廣漢傳》:

    “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擿奸發伏,如神。”

    (描述趙廣漢明察暗訪,揭露隱秘罪案如神明般精準。)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卷七十六。

  2. 《後漢書·法雄傳》:

    “善政事,好發擿奸伏,盜賊稀發,吏人畏愛之。”

    (贊法雄善治政,常揭露奸邪,使盜賊斂迹。)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三十八。


四、用法與例句


五、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揭露隱蔽的奸邪和壞事。”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

    “揭發隱秘的奸邪之事。”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擿奸發伏承載了中國古代司法正義的文化内涵,強調對隱蔽罪惡的主動揭露,至今仍用于贊譽社會中的清明監督與道德勇氣。

網絡擴展解釋

“擿奸發伏”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揭露隱秘的奸邪行為和隱藏的壞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揭發壞人的真實面目,使其無法繼續作惡,強調通過揭露隱秘罪行來維護公正。該成語常用于稱頌吏治清明或執法者的明察秋毫。


詞源與出處

  1. 《漢書·賈誼傳》:最早演化自漢代文獻,體現古代對吏治清明的推崇。
  2. 《三國志·任蘇杜鄭倉傳》:記載了多位官員“擿奸發伏”的事迹,如吳瓘、任燠等,用以贊頌他們明辨是非的治理能力。

用法與示例


發音與結構


文化背景

成語故事中常提到漢代趙廣漢的案例:他通過蛛絲馬迹破獲劫持案,展現了“發奸擿伏”的能力,最終迫使罪犯釋放人質并自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具體語境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三國志》《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國甯家懊喪拜摺子鸨子崩壞弊陋長材初輝搐搦刍議楚逐臣錯遻法集憤郁敷蘂幹家擱淺歌奏合程虹舸壞法亂紀黃精黃皮果驕敵佳人警竦九會九趣礦屯稛載兩腳書櫥靈基率遵摩天樓佞佛骈戮潛軍籤廳乾掙秋零氣宇熱碌碌人中龍弱主三死三貞九烈生産使乖弄巧十六族式聞說堂輸運思想體系填堵土硝忘年之契瓦藓象牌痟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