絿政的意思、絿政的詳細解釋
絿政的解釋
猶言政事危急。《鹖冠子·王鈇》:“柱國不政,使下情不上聞,上情不下究,謂之絿政。” 陸佃 解:“絿,急也。”
詞語分解
- 絿的解釋 絿 ú 急躁。:“不競不絿,不剛不柔。” 求。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專業解析
"絿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詞典中較少單獨收錄該詞條。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古文獻用例中綜合理解:
-
"絿"的含義:
- 本義:指急躁、急迫。《說文解字·糸部》解釋為“絿,急也”。其字形從“糸”(mì,絲線),有纏繞、束縛之意,引申為情勢緊迫、内心焦灼的狀态。
- 引申義:可指局勢緊張、急迫。在《詩經·商頌·長發》中有“不競不絿,不剛不柔”的句子,鄭玄箋注“絿,急也”,形容不争競不急躁,體現了從容不迫的态度。此處“絿”的反義即從容、舒緩。
-
"政"的含義:
- 本義:指政事、治理。《說文解字·攴部》解釋為“政,正也”。指匡正、治理國家或事務。
- 引申義:泛指政治、政策、政務、管理等。
-
"絿政"的合成含義:
- 将“絿”的“急躁、急迫”與“政”的“政事、治理”結合起來,“絿政”意指急躁冒進、操之過急的治理方式或政治舉措。
- 它描述的是一種在施政過程中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不顧客觀規律或實際情況而強行推進的狀态。這種治理方式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帶來混亂或失敗。
- 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或反思施政者的不當行為。
總結釋義:
絿政,指在治理國家或處理政務時,采取急躁、急迫、缺乏耐心和深謀遠慮的方式。這種施政風格往往因急于求成而忽視客觀規律,可能導緻事與願違的結果。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著):對“絿”和“政”字的本義進行了權威解釋。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說文解字》或相關線上數據庫(如漢典網 zdic.net 的《說文》條目)。
- 《詩經·商頌·長發》:其中“不競不絿”的用例及曆代注疏(如鄭玄箋、孔穎達疏)是理解“絿”字古義及情感色彩的關鍵文獻。可查閱上海古籍出版社《毛詩正義》或相關《詩經》研究著作。
- 古代治國思想文獻:如《論語》、《孟子》、《老子》等,其中關于為政以德、寬猛相濟、無為而治等思想的論述,常隱含對“絿政”(急躁之政)的否定。相關論述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經典譯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絿政”一詞的解釋,綜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古代文獻《鹖冠子·王鈇》,意為“政事危急”。陸佃注解“絿”為“急”,指政治事務處于緊迫或危機狀态,可能與國家治理中的緊急情況或上下溝通受阻有關(如“下情不上聞,上情不下究”)。
-
文獻用例
原文記載:“柱國不政,使下情不上聞,上情不下究,謂之絿政。”這表明當國家高層(如“柱國”這類官職)疏于政務,導緻信息傳遞不暢時,便形成“絿政”局面。
-
與相似詞彙的對比
- 苛政:指殘暴統治或繁重賦稅(如“苛政猛于虎”)。
- 粃政/獘政:均指不良政治措施,但側重“政策弊端”(如晉代文獻中的用例)。
- 絿政的特殊性在于強調“緊急狀态”,而非單純的政策錯誤或壓迫。
-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罕見古漢語詞彙,現代文獻中極少出現。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并注明《鹖冠子》出處,或優先使用更通用的“弊政”“苛政”等詞。
建議進一步查閱《鹖冠子》相關注疏或權威古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核實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阿魯巴島百口笾簋賓格部畫策立朝筭持刺打赤膊大桡定舍蕃昌放懶方舟飛遁負靮福堂歸道河上洄懸惠允矯詞交志嘉禧金銅仙人灸足君命無二刻度跬跬拜拜愧怯廉隘吏兵凓冽柳宗元李益疾論兵芼羹鬧羊花偏濫平頭正臉裒克千斤頂前一陣子傾筐倒庋圈閉趣造三休台删節本石心飾智矜愚收步壽禮霜華四皓松麈他懑危隥相公詳覽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