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命,不服從命令。《太平廣記》卷一九○引 唐 無名氏《王氏見聞·溫造》:“﹝ 梁 人﹞又懼朝廷讨伐,因團集拒命者歲餘。”《新五代史·漢臣傳·史弘肇》:“ 高祖 建號于 太原 , 代州 王暉 拒命, 弘肇 攻破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陳夫人年譜》:“ 宗伯 已納款, 宗宣 方在 桂林 拒命。”
“拒命”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指“抗命,不服從命令”,即拒絕接受他人的指令或要求。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常見于描述軍事将領、地方勢力等對抗中央政權的行為()。
延伸含義
部分解釋中提到“甯願死亡也不屈服”,強調以極端态度對抗命令()。
該詞的核心是“對抗命令”,具體表現為不服從、抵抗,甚至以生命為代價的拒絕。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包含“甯死不從”的極端含義。
《拒命》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拒絕接受死亡,表示不願意死去或抗拒死亡。
《拒命》的部首是手部(扌)和心部(忄),拆分後的筆畫是7畫。
《拒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和哲學思想。在一些神話傳說和古代戰争故事中,有許多英雄或勇士拒絕接受死亡的命運,并奮力抗争。這種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因此形成了拒命這個詞。
《拒命》的繁體字為「拒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拒命」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文字典的記載,「拒」字的古代寫法為「勹刂又」,而「命」字的古代寫法為「口一口」。
1. 他甯願拒命,也不願屈服于敵人。
2. 面對絕境,他拒命的決心堅定不移。
3. 雖然他身陷困境,但他仍然拒命的倔強讓人敬佩。
拒絕、命運、抗争、英雄、勇士
抗死、抗命、抗拒、違命
順命、接受、順從、承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