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盟會。《春秋·僖公三年》:“冬, 公子友 如 齊 涖盟。” 孔穎達 疏引《公羊傳》:“涖盟者何,往盟乎彼也。”《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年》:“ 燕 主 跋 與 夏 連和, 夏王 勃勃 遣禦史中丞 烏珞孤 如 燕 涖盟。” 胡三省 注:“ 春秋 之時,列國釋仇通好,兩君不及相見而盟,必使其臣涖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於是遣使往 江華島 涖盟。”
涖盟(lì méng)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詞彙,指諸侯或重要人物親自參與會盟、締結盟約的行為。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涖”通“莅”,意為“到達、臨場”,“盟”指通過儀式訂立協議。該詞強調主盟者親臨現場主持或參與盟誓的過程,多見于先秦文獻。
例如《左傳·僖公三年》記載:“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這段記述中,齊桓公率領諸侯之師與楚國使者屈完“涖盟”,最終達成召陵之盟,體現了該詞的實際應用場景。
從構詞法看,“涖盟”屬于同義複合詞,類似“莅臨”“締盟”的組合,凸顯禮儀性和莊重性。《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政治外交術語,特指通過正式儀式确立盟約關系的行為,與普通結盟(如“同盟”“盟誓”)存在儀式規格差異。
“涖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古代盟會儀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涖盟”指參與或主持盟會的行為,尤其強調“親自到場參加盟約”的正式性。該詞由“涖”(音lì,意為“到、臨”)和“盟”(盟約、締約)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莅臨盟會”。
古代“涖盟”需遵循嚴格禮儀,如殺牲歃血、向神明起誓,并訂立書面盟書(參考《公羊傳》《三蒼》等記載)。若君主無法親臨,則派遣重臣代表,稱為“涖盟者”。
現代漢語中“涖盟”已罕用,但在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中仍可能涉及,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外交活動中的盟約參與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盟”的演變或相關制度,可參考《經籍籑诂》等典籍。
悲歡離合蔽明鉏耨大真等務點呈電療齻牙杜門塞窦二花臉燔滅肥甘輕暖佛是金妝,人是衣妝氟利昂躬己搆築寡命挂席過如孤雁出群駭飙衡權洪峰黃繭糖怳悢回請膠革交谮交查絕頂開标蟉屈隸卒籠中鳥孟贲綿連冥召難友弄法舞文耦立貧賤不移皮笑肉不笑清産核資铨判任縱瑞色上能慎覈伸謝申延私窠歎怅讨厭獺傘貼貼完璧惋結毋必小牲遐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