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hole nation] 整個國家
舉國歡慶
全國。亦指全國之人。《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引《扶南記》:“ 林楊國 去 金陳國 步道二千裡,車馬行,無水道,舉國事佛。” 宋 葉適 《故吏部侍郎劉公墓志銘》:“ 開禧 二年冬,虜舉國入寇, 蜀 、 楚 、 淮 、 徐 同日被兵。”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特信進步有序,曼衍有源,慮舉國惟枝葉之求,而無一二士尋其本。”
“舉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ǔ guó,其核心含義指整個國家或全國範圍,既可指國家實體,也可涵蓋全體人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舉”在此處表示全部、整個,“國”指國家。因此“舉國”即指全國整體,常用于強調範圍上的全面性。例如“舉國歡慶”表示全國人民共同慶祝。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舉國”一詞既保留古漢語的凝練性,又在現代語境中廣泛使用,適用于正式與文學表達。
《舉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整個國家、全國一緻的意思。它可以用來描述整個國家共同采取行動、集體努力的情景。
《舉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一手(手部),由于這個詞的結構簡單,所以它的筆畫也比較少,總共有7畫。
《舉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凡世謀之士不幸未能操大命日,肇治時,設典則、立法者,将舉國誠事之内。”繁體字“舉國”是中國台灣地區常用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将《舉國》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記作:“耳卩口土,一一身上去”。這種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基本保留了字形的特點。
1. 在這場災難面前,我們需要舉國上下,共同努力才能重建家園。 2. 爆發的疫情牽動了舉國人民的心,大家紛紛積極參與防控工作。 3. 奧運會是一個舉國歡慶的盛會,各******動員齊聚一堂,共同展示體育精神。
舉國參與、舉國一緻、舉國歡慶、舉國哀悼、舉國關懷、舉國防控
全國、全體國民、全民
個人、少數、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