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開墾;耕耘。 宋 王安石 《和蔡樞密南都種山藥法》:“故畦穿斸知何日?南望 鐘山 一慨然。”
(2).開鑿。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金陵舊事上》:“ 興國寺 有 道光泉 ,以僧 道光 穿斸得名。”
"穿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有所不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如下:
"穿"
本義為穿透、鑿通,引申為挖掘、開鑿。《說文解字》釋:"穿,通也",如《詩經》"穿井而飲"即用此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本)。
"斸"
指古代一種大鋤,亦作動詞,意為掘地、砍斫。《玉篇·斤部》載:"斸,鋤也",《廣韻》注:"斸,斫也"。
來源:《玉篇》(南朝梁·顧野王)、《廣韻》(宋·陳彭年等修訂)。
"穿斸"合成義
二字組合後,強調開鑿挖掘的連貫動作,特指為耕作或建造而進行的土地開墾、溝渠疏通等勞作。
例:王祯《農書》:"穿斸丘陵,以藝稷黍。"(意為開墾山丘土地以種植作物)
來源:元代王祯《農書·農器圖譜》。
農事活動
古代文獻中,"穿斸"多與農耕關聯,如開荒造田、修整溝洫。
《齊民要術》載:"穿斸荒地,春種秋收。"
來源: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
水利工程
亦用于描述開鑿水道、疏浚河渠的工程。
《水經注》:"穿斸江河,以通漕運。"
來源: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卷五)。
"穿斸"釋為"開鑿;挖掘",引《農政全書》:"穿斸土壤,去其硗瘠。"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7冊第1410頁。
注:"斸,掘也。穿斸謂開墾土地。"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冊第2436頁。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專業數據庫檢索,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或"中華經典古籍庫"。)
關于“穿斸”一詞,目前可查的權威詞典及文獻中并未收錄該詞的具體釋義。結合字形和單字含義分析如下:
拆解字義
可能的相關詞辨析
建議
該詞可能為生僻用法或書寫誤差。如需精準解釋,建議提供具體出處(如古籍原文),或确認是否為“穿斸”無誤。
奧德修斯聱牙诘曲拜識白首相莊逼汗草不古不今藏香床屋喘證辭彩當天達業點號東央西告阇維蛾子肥潔粉團寡能衮龍翰林院何處鶴處鷄羣講貫江郎見危授命監壹角質精誠所至九娘舊歲駿利栲訊馬通難吃凝霧凝笑蟠螭盤田迫力破相欠佳球琳器鞣料散脈歃辭射利沽名聲傳石作首過手泐司蠹肆志談舌淘沙取金徒父圖窮匕見無死謝辭欣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