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銓敍 ”。
铨序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由“铨”與“序”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對官員資曆、政績的考核與職位排序,屬于吏治制度範疇。以下從詞義、用法及典源角度詳釋:
一、詞義解析 “铨”本義為衡量輕重的器具,《說文解字》釋為“衡也”,引申為對人才的選拔與評定。“序”指次第、排列,二者合稱特指古代官吏的考課與位次核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明确注為“按資曆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與升遷次序”,如《唐會要·考功郎中》載“三載铨序,黜陟幽明”。
二、制度沿革 該詞集中見于唐宋職官文獻,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吏部掌文武官吏铨序之政”,反映其作為古代铨選制度的重要環節。其程式包含“四事”(身、言、書、判)考核與“三實”(德行、才用、勞效)評定,最終确定官員的職務序列(《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2005)。
三、語用特征
四、相關詞彙比較 與“铨選”側重選拔過程不同,“铨序”強調考核後的職位排序;與“考課”相比,前者重結果,後者重過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指出二者構成古代文官考評體系的完整鍊條。
主要參考文獻:
“铨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員考核和選拔制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铨序”指通過考核官員的品德、能力、資曆和功績,确定其官職等級及升降的流程。其中,“铨”意為選拔或衡量,“序”指排列次序,合起來強調對人才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定。
如今“铨序”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或曆史文化時,仍用于描述以能力和功績為核心的選拔機制,強調公平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案例,可參考《晉書》《近事會元》等文獻。
犇遁不一端彩釉長生久視陳政持戈試馬存見村鄉粗重鄧稼先颠簸典禮疊發豆飯二中帆幔峯岑福會剛介感逝山陽國法哈爾濱市寒花晚節合流黃草峽黃初換群鵝蛔厥箋彩監刻艱子解纍結言景員盡語鈞眷俊哲看督痾禍焜焜靈菌脔卷馬適妙解閩北話明蕩蕩珉階牛蹄中魚千島湖權埶驅驅沙壇衰劣嗣君素題速寫圖酡顔外強中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