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port]∶古時諸侯向天子陳述職守
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孟子·梁惠王》
(2) [report in person the performance of one's official duties]∶派駐外國或外地的官員回來向主管部門彙報工作情況
回國述職
(1).諸侯向天子陳述職守。《孟子·梁惠王下》:“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夫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币,所以述職也。”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論》:“諸侯述職,必以山川為主。”
(2).指外任官員向朝廷陳述職守。 唐 柳宗元 《送幸南容歸使聯句》詩序:“南聘天朝,相禮述職,公卿多其儀。” 清 林則徐 《緻龔自珍書》:“月前述職在都,碌碌軟塵,刻無暇晷。” 徐興業 《金瓯缺》第一章一:“ 馬擴 不日将回京述職,借此因緣,卿可與他痛叙舊情。”
(3).今泛指向主管部門陳述彙報工作情況。
(4).供職;就職。《淮南子·主術訓》:“羣臣公正,莫敢為邪,百官述職,務緻其公迹也。”《北史·崔楷傳》:“ 楷 将之州,人鹹勸單身述職。 楷 曰:‘單身赴任,朝廷謂吾有進退之計,将士又誰肯固志?’遂闔家赴州。” 宋 司馬光 《為文丞相許州謝上表》:“陛下察其愚衷,必非緣飾,愍其孤迹,易緻怨憎,俾述職於近藩,得免譏於屍祿。”
“述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ù zhí,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場景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都是指彙報履職情況。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代含義:
最初指諸侯向周天子陳述職守,彙報封地治理情況(《孟子·梁惠王下》)。例如:“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強調對分内職責的總結。
現代含義:
泛指下級向上級彙報工作,常見于政府、企事業單位。内容涵蓋職責履行、成果、問題及改進方向()。
對象:
内容:
性質:
兼具總結性(回顧過去)和反饋性(接受評價),是組織管理中的考核機制()。
根據管理實踐,現代述職需體現():
如需更完整的背景或實例,可參考《孟子·梁惠王下》等古籍,或現代管理類文獻(來源:-5、7、10)。
《述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彡]」和「[聿]」。 彡是彡形部首,表示“山”;聿是聿字底,表示“書寫用的筒子”。
《述職》一詞源于職,古時為官告廟名。古代官員進入官府之前,會将自己的所做所為和成就寫成文字上告天地神明,以表明自己的官職責任和履行情況。後來,這種寫成文字形式的彙報就稱為《述職》。
在繁體字中,《述職》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差異。繁體字的部首「[彡]」和「[聿]」的形狀略有不同,但整個字形和簡體字相比基本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受到時代和地區的影響較大,因此《述職》這個詞在古時候也存在寫法上的變化。不過,無論是哪種寫法,《述職》的基本含義和使用方式并沒有發生改變。
以下是《述職》一詞的一些例句:
1. 在年度績效考核中,每位員工都要寫一篇《述職報告》,詳細彙報自己的工作狀态和成績。
2. 領導定期要求部門主管提交一份《述職》材料,以便全面了解部門的工作情況。
有關詞語的組詞:
述職報告、職責、職務、職能
《述職》的近義詞包括報告、彙報、反饋。
《述職》的反義詞為隱蔽、遮掩、掩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