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報衙的意思、報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報衙的解釋

(1).舊時官吏升堂治事時,官衙鳴鼓以告衆,謂“報衙”。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詩:“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金史·宣宗紀上》:“今旦視朝,百官既拜之後,始聞 開封府 報衙聲。” 元 方回 《早起》詩:“牕曙書燈暗,閒居免報衙。”

(2).蜜蜂聚集于蜂王周圍。 明 高啟 《題許瀾伯三蟲圖》詩:“蜜脾未滿報衙頻,蠹化初成傅粉新。”參見“ 蜂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報衙是古代中國衙門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官吏在衙門升堂辦公前,通過擊鼓或敲梆等方式發出信號,宣告開始處理公務的行為。這一儀式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體現了古代行政機構的運作規範。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與儀式特征

  1. 通報升堂

    官吏每日清晨或特定時段需聚集衙門辦公,衙役通過擊鼓、敲梆等聲響向内外傳遞信號,示意官員即将升堂理事。此過程稱為"報衙",是衙門日常運作的固定程式。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2004年。

  2. 秩序象征

    報衙聲具有權威性,既提醒衙内人員各司其職,也向民衆宣告衙門進入辦公狀态,兼具維持秩序與彰顯官府威嚴的作用。

    來源:《中國制度史》,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衙門運作規範

    唐宋時期已形成嚴格的衙署作息制度。如《唐六典》規定州縣衙門"晨聚午散",報衙鼓為晨聚标志。明清延續此制,州縣官每日"早衙""晚衙"兩次升堂,均需先報衙。

    來源:《唐六典》卷三十;《明會典·禮部》。

  2. 司法程式環節

    在訴訟場景中,百姓擊鼓鳴冤後,衙役需報衙通知官員升堂審理,故"報衙"成為啟動司法流程的關鍵步驟。

    來源:《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三、文學意象與文化延伸

古代文學常以"報衙鼓"象征官府權力或時間秩序。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以"堂上堂下,敲撲喧嚣;報衙之聲,沸耳聒心"諷喻官僚作風,側面印證報衙在民衆認知中的符號意義。

來源:《聊齋志異》卷八;《中國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四、現代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存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屬"曆史詞"。當代詞典标注其為"古代衙門辦公時表示升堂的儀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結論:"報衙"本質是古代官僚系統制度化的辦公信號,融合了行政規範、司法程式與文化符號三重内涵,反映了傳統社會"以聲治事"的治理邏輯。

網絡擴展解釋

“報衙”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官吏升堂鳴鼓

指舊時官吏升堂處理公務時,官衙通過擊鼓告知衆人的儀式。這一用法常見于文獻記載:

  1. 唐代柳宗元在《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中寫道:“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描述了衙署擊鼓的場景。
  2. 《金史·宣宗紀》也提到:“今旦視朝,百官既拜之後,始聞開封府報衙聲”,說明報衙是正式政務活動的标志性流程。

二、蜜蜂聚集現象

引申為蜜蜂圍繞蜂王聚集的自然行為,常被文人用于詩詞比喻:

補充說明

“蜂衙”一詞與“報衙”的第二層含義相關,常用來描述蜂群圍繞蜂王的活動規律。兩個義項均通過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的類比,體現了古代漢語的生動性。

别人正在浏覽...

坳窊敗阙保光變正長生祿位癡耍床貼出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定業低熱诋誣二周飛廉勾徵駭機函谷何省花蕚揮沐吐餐火憲互生踐辱解庫節院金币兢惶窺競逵市亮荩陋狹綠水青山馬酪南野鳥哢匿控牌期破瓦撲剪情猿入教升學深克石花樞轄夙期台任讨獵調頻收音機停妻再娶通向頹垣斷塹土腳蛇文梁污斥五生污水仙風道格小堂名蟹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