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效牛角。改蔔牛,鼷鼠又食其角,及免牛。”後世詩文中常用作賦牛的典故。 唐 黃滔 《誤筆牛賦》:“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鼠鬚尚對,遙懷食角之因。” 唐 陳仲師 《土牛賦》:“質美埏埴,巧逾覆簣,那虞食角之患,寧假熒蹄之異。”
(2).指犀牛鼻上的角。《爾雅·釋獸》“犀似豕” 晉 郭璞 注:“﹝犀﹞形似水牛……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
“食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來源與背景
源自《春秋·成公七年》的記載:鼷鼠啃食祭祀用的牛角,導緻更換牛後再次被啃食,最終取消祭祀。這一事件成為詩文中的典故,象征意外災禍或對祭祀的幹擾。例如唐代陳仲師的《土牛賦》中曾引用此典。
引申意義
後多用于文學創作,借指牛或與祭祀相關的意外變故。
指犀牛鼻上的角。根據晉代郭璞對《爾雅·釋獸》的注釋,犀牛共有三個角:頭頂、額頭和鼻部各一,其中鼻部的角被稱為“食角”。
部分網絡解釋将其引申為成語,表示“吃飯時自私不顧他人”,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衍生含義。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古典文獻中以曆史典故和犀牛角為主,網絡引申義尚未被廣泛認可。
《食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動物咬住可食用物以及野獸覓食的地方。
《食角》這個詞的部首是食,筆畫數為9。
《食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食”意為食物,“角”指的是角落或突出的地方。将兩個字合在一起,代表着咬食物或野獸覓食的行為。
《食角》的繁體字為「食角」。
古時候,漢字《食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是由兩個古代字形組合而成,即「飠角」。
1. 獅子張開巨大的嘴巴,露出鋒利的食角。
2. 他在密林中發現了一處野獸的食角,證明這裡是它的領地。
組詞:食物、角度、咬食、覓食等
近義詞:食物、食品、食材、食糧等
反義詞:饑餓、絕食、餓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