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句解釋。《清史稿·馬建忠傳》:“中文經籍雖皆有規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儗而揭示之,遂使學者論文困于句解,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丁福保 《重刻<法華經句解>序》:“所謂句解者,逐句詮釋,不事繁徵博引,唯以疏通大旨為主。”
“句解”是漢語中一個傳統學術術語,指對文本進行逐句解釋的注釋方法,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經典文獻的解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定義與核心特點
句解即逐句解釋文本含義,側重于對字詞、句法、文法進行客觀分析,不涉及主觀評價或引申。例如《清史稿》提到學者因“困于句解”而難以理解文章深層邏輯,說明其注重表面文意的疏通。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籍注釋,如佛經《法華經句解》通過逐句解釋幫助讀者理解晦澀經文。丁福保在重刻序言中指出,句解以“疏通大旨為主”,強調簡明扼要的實用性。
與賞析的區别
句解注重語言層面的客觀分析,如重點詞彙釋義、句式結構等;賞析則包含主觀感悟、藝術手法評價等深層解讀。例如“床前明月光”的句解會解釋“床”指井欄,而賞析可能探讨詩句的意境與情感。
曆史背景
古代學者因缺乏系統的語法理論,常通過句解揭示文本隱含的“規矩”(語言規則),這一方法在清代小學(文字學)研究中尤為常見。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的句解案例,可參考《清史稿·馬建忠傳》或丁福保《重刻<法華經句解>序》等文獻來源。
句解(jù ji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句”和“解”兩個字組成。
“句”字的部首是口字旁,總共有三個筆畫。 “解”字的部首是角字旁,總共有八個筆畫。
句解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是古代《莊子·内篇·親養》篇中的一句話:“以無思謂之,以有思謂之。有思無思之是謂句解。”意思是沒有思想被稱為無思,有思想卻能超越思想的束縛被稱為句解。
在繁體字中,句解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句解這個詞的寫法和現在沒有太大差别。
他的解釋非常句解,讓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句解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句解一詞的反義詞是非解。
句解的近義詞有理解、領悟、了解等。
句解的反義詞有迷糊、不明、困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