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名目的一種。始于 唐 開元 中,迄於 宋 末。《舊唐書·陸贽傳》:“年十八登進士第,以博學宏詞登科,授 華州 鄭縣 尉。”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八:“予時欲求試博學宏詞, 石林 勉予曰:‘宏詞不足為也,宜留心制科工夫。他日學成,便為一世名儒。’”參閱《文獻通考·選舉六》、《清文獻通考·選舉二》、又《選舉四》。
“博學宏詞”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考試科目,主要用于選拔學識淵博、文辭卓越的人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起源
該科目始于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延續至宋末,是科舉“制科”的一種。制科不同于常規科舉,由皇帝臨時設立,旨在選拔特定領域的專才。
考試内容與目的
考試側重文學才能和經史知識,要求考生撰寫詩、賦、論、策等文體,以展現綜合素養。其核心目的是籠絡優秀知識分子,補充常規科舉的不足。
清代演變
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曾重設此科,但因避乾隆帝弘曆名諱,改稱“博學鴻詞科”(“宏”改為“鴻”),亦稱“博學鴻儒科”。例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通過此科選拔了朱彜尊等名士,以鞏固統治。
曆史意義與實例
唐代陸贽、韓愈的門生柳宗元均曾通過此科入仕(見《舊唐書·陸贽傳》及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體現了其選拔高端人才的作用。
相關名稱與關聯
該科在文獻中亦稱“宏詞”“宏博”,常與“直言極谏科”“文辭雅麗科”等制科并列。
“博學宏詞”是唐宋至清代重要的精英選拔機制,反映了古代對綜合型文化人才的重視。需注意“宏詞”與“鴻詞”為同一概念在不同時期的稱謂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