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緻。 梁啟超 《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淪陷京國,啟召外戎。”
“啟召”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啟動、召喚”,表示開始行動或召集人們參與某項活動。例如,領導或組織者發起號召時可用該詞,強調行動的起始性和動員性。
引申含義
更常見的用法是“招緻”,即引發某種結果(多指負面事件)。這一含義源于梁啟超在《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的例句:“淪陷京國,啟召外戎”,意為國家淪陷,招緻外敵入侵。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梁啟超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啟召》是一個比喻的意思,表示啟發、激勵某人或某群體做某件事情。
《啟召》這個詞的部首是“讠”和“號”,它的筆畫數為9劃。
《啟召》這個詞來源于《論語·雍也篇》:“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意為沒有琴竹之聲擾亂耳朵,也沒有案牍繁多帶來的勞損。這句話比喻學習沒有什麼雜亂的聲音或繁重的任務,可以使人們能夠專心緻志地學習。而後來,人們将“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縮寫成“無思悔之開發”,又簡化成了“起召”,用來鼓勵人們專注學習、工作。
在繁體字中,《啟召》的寫法是「啟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關于《啟召》這個詞來說,過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啓召」,而在簡化字中的寫法是「啟召」。
以下是一些使用《啟召》一詞的例句:
組詞:啟發、召喚、啟示
近義詞:鼓勵、激勵、訓誡
反義詞:洩氣、退卻、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