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兵和步兵。《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此天以君授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諸人徒見 操 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南齊書·武帝紀》:“車駕幸 琅邪城 講武,習水步軍。”
(2).指水上和陸上。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自 僰道 至 朱堤 ,有水步道,水道有 黑水 及 羊官水 ,至險難行,步道度三津,亦艱阻。” 唐 皎然 《望遠村》詩:“林杪不可分,水步遙難辨。”
(3).高于水面供人踩踏以渡水的木樁或石墩。 宋 葉適 《彭子複墓志銘》:“某地有松林水步,今忘之矣。”
(4).即水埠。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張伯顔圹志》:“此石不知何時出土,被 謝澤 土人築為水步。”參見“ 水埠 ”。
“水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個義項:
軍事術語:指水兵與步兵的合稱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三國志》注引裴松之提到“水步八十萬”,指曹操的水陸軍隊。《南齊書·武帝紀》中“習水步軍”也指水陸兩軍訓練。
地理交通:指水上與陸上的通道
如《華陽國志》描述自僰道至朱堤有“水步道”,指包含水路和陸路的交通線。唐代皎然詩句“水步遙難辨”則形容水陸交界處景象。
渡水設施:高于水面的木樁或石墩
宋代葉適在《彭子複墓志銘》中提到“松林水步”,即指供人踩踏渡水的設施。清代文獻中也有将水步解釋為“水埠”(類似碼頭)的用法。
成語比喻:形容處事遊刃有餘
現代引申為成語,比喻能力高超、輕松應對事務,如“官場上遊魚得水,步步高升”。此用法多用于口語或文學表達。
注意:前三個義項為古籍中的實際用法,第四項為現代衍生比喻義,需根據語境區分。如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擴展,可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原典,或查字典類工具(來源1、2、3、5)。
水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水”和“步”兩個部分組成。
“水”字的部首是“氵”,它由四劃組成;而“步”字的部首是“止”,它由四劃組成。
“水步”一詞的意思是指在水面上行走的動作。這個詞來源于水陸并行的交通工具謝裡船,船尾有步行的甲闆,所以行走在甲闆上被稱為“水步”。
“水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水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水步”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所以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輕輕地在池塘的水面上水步。
2. 在湖邊散步,兩人相互之間水步蕩漾出的漣漪增添了浪漫氣氛。
與“水步”相關的組詞有:
1. 水波:指水面上形成的波紋。
2. 步行:指用腳步行走。
3. 溪步:指在溪水旁行走的動作。
與“水步”意思接近的詞語有“水上行走”和“水上步行”。
與“水步”意思相反的詞語是“陸地行走”或“步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