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别,相訣而行。 唐 羅隱 《題玄同先生草堂》詩之二:“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意密尋難會,情深恨有餘。”
“訣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jué xíng(ㄐㄩㄝˊ ㄒㄧㄥˊ)
詞性:動詞
結構:并列式合成詞(“訣”指分别,“行”指離開)
核心含義:指離别時互相告别并啟程遠行,帶有“永别”或“鄭重道别”的意味。
唐代詩人羅隱在《題玄同先生草堂》第二首中寫道:
“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意密尋難會,情深恨有餘。”
此處“訣行”既指離别的場景,又暗含對深厚情誼的感慨。
如需更深入的古典文學用例分析,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注釋文獻。
訣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訣(jué)和行(xíng)。
訣字的部首是讠,筆畫數為6;行字的部首是行,筆畫數為6。
訣行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多重含義。其中,“訣”意為結束、告别,指事物的最後一步或終止;“行”則表示實施、進行,指行動或執行。綜合起來,訣行意味着結束和實施,指的是完成某個任務或達到某個目的的最後一步。
在繁體字中,訣行的寫法為「訣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訣行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訣行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保持了訣和行的基本結構。
1. 在戰争的最後一刻,士兵們最後的訣行是向敵人發起最後一波攻擊。
2. 在一份遺書中,他将自己的最後遺願作為訣行,希望朋友們能夠看到。
1. 訣别:意為告别,離别。
2. 行動:意為進行行動,實施行動。
3. 訣竅:意為秘密,奧妙。
1. 最後一步、收尾、了結。
2. 實施、執行、進行。
1. 開始、起步。
2. 暫停、中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