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毛葫蘆軍 ”。
“毛葫蘆兵”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既可作為成語使用,也指代曆史上的特定武裝組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指外表看似具備能力,但實際缺乏經驗和實力的人,常用于形容“虛有其表”或“外強中幹”的狀态。
構成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或調侃他人能力不足,例如職場、團隊合作中評價新人或表現不佳者。
起源與演變
“毛葫蘆兵”最初源于元末明初的“毛葫蘆軍”,是地方招募的民兵組織,以獸皮箭袋(形似葫蘆)得名。明代沿用此編制,用于抵禦倭寇和鎮壓起義,但因成員多為臨時招募的礦徒或農民,戰鬥力參差不齊,逐漸衍生出貶義。
文獻記載
如《明史》提到“河南毛兵”,即毛葫蘆兵的簡稱,側面反映其曆史存在。
該詞兼具文學比喻和史實色彩,現代語境下更側重其成語功能,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曆史細節,可參考《元史》《明史》等文獻。
《毛葫蘆兵》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物一模一樣,沒有差别或區别。
《毛葫蘆兵》的部首拆分為“毛”、“艹”和“兵”。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毛葫蘆兵》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故事中,齊天大聖孫悟空制服了一群拿着毛葫蘆做武器的妖怪。由于這些妖怪外形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得名為《毛葫蘆兵》。
《毛葫蘆兵》的繁體字為「毛葫蘆兵」。
在古代,「葫」的寫法為「葫」,而「蘆」的寫法為「蘆」。因此,古時候的寫法為「毛葫蘆兵」。
他們兄弟姐妹長得太像了,簡直就像是《毛葫蘆兵》。
類似意思的組詞有:相似無異、一模一樣。
近義詞包括:毫不相幹、無二、不相上下。
反義詞包括:截然不同、完全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