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sent]∶因不滿意而怨恨
欲王盧绾,為群臣觖望。——《史論韓王信盧绾列傳》
(2) [hope]∶希望;企圖
不滿;怨望。《史記·荊燕世家》:“今 營陵侯 澤 ,諸 劉 ,為大将軍,獨此尚觖望。”《新唐書·叛臣傳下·高骈》:“ 駢 久觖望,至是大喜,貢賦不絶。” 明 吾丘瑞 《運甓記·發兵助溫》:“聞得 蘇峻 因有功不報,觖望圖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臣愚以為重旗員則 漢 人觖望,重 漢 員則旗人亦觖望,不平則鳴,将何能靖。”
企求;希望。《後漢書·臧洪傳》:“今王室衰弱,﹝ 袁紹 ﹞無扶翼之意,而欲因際會,觖望非冀,多殺忠良,以立姦威。”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觖猶冀也。”《宋書·顔竣傳》:“不如塞其端漸,杜其觖望,内修德化,外經邊事,保境以觀其釁,於事為長。”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百菊溪制府》:“公頗熱中觖望, 韓旭亭 師嘗曰:‘大器晚成,公無須躁進也。’” 章炳麟 《訄書·通法》:“凡 漢 世道路河渠之役,今難其費,彼舉之徑易者,無慮議院之效。後王觖望於斯制,如其初政,則因是也。”
“觖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以下為綜合解釋:
觖望(jué wàng) 指因不滿現狀或未能如願而産生怨恨情緒,也引申為對不切實際事物的過分渴望。該詞多含貶義,常用于描述因心理落差導緻的怨怼。
詞源構成
文獻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描述人物因權力、利益分配不公導緻的怨望,或批評脫離實際的非分之想。
可通過《史記》《資治通鑒》等古籍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語境。
觖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遠望、向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角
筆畫:6
來源:
觖望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意為遠望四方,尋求更廣闊的機遇和發展。後來逐漸演變為向往、盼望的意思。
繁體:覺望
古時候漢字寫法:
觖字在古代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常常用「見目旁」表示。另外,「角」字在古代寫法中有時候會用「角+目」的結構,也就是類似于「角覺」的組合。
例句:
1. 他年幼時就觖望着成為一名醫生。
2. 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他觖望着自由與幸福。
組詞:
觖動、觖懷、觖思、觖旅、觖望、觖望、觖望、觖望、觖望、觖觀、觖夢、觖望等。
近義詞:
期望、盼望、向往、憧憬、渴望
反義詞:
厭惡、不屑、鄙視、絕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