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天鵝。《太平禦覽》卷三七八引 晉 張華 《博物志》:“ 齊桓公 獵得一鳴鵠,宰之。”參見“ 天鵝 ”。
“鳴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鳴鹄(拼音:míng hú)指天鵝,是古代文獻中對天鵝的别稱。該詞多見于典籍和詩詞中,例如《太平禦覽》引晉代張華《博物志》記載:“齊桓公獵得一鳴鹄,宰之。”。
古代詩詞中常以“鳴鹄”象征高潔或自然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典籍原文,可參考《博物志》《太平禦覽》等文獻。
《鳴鹄》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詩詞文學作品,意為鳴叫的天鵝。在詩詞中,鹄(音hú)指的是大型水鳥天鵝,鳴(音míng)指的是發出清脆的叫聲。
《鳴鹄》的拆分部首為鳥字邊,它由5個筆畫組成。
《鳴鹄》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沈約著作《星節事類》中,沈約以“詩以詠物,譬以象人,以正義理天地之畫,所貴其義相符也”為序,其中提到了《詩》中有關鹄鹘、羽音、鳴鹄之意義,這是《鳴鹄》這個詞最早的來源。
《鳴鹄》的繁體字為「鳴鵠」。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按古代寫法,《鳴鹄》的字形會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基本保持一緻。
1. 《詩經》中有句:“鳴鹄在庭,食肉不食葉。”
2. 李白的《子夜四時歌 春歌》中有句:“鳴鹄寶鴨蕭蕭洲。”
1. 鹄叫(hú jiào):指鹄鹘發出的叫聲。
2. 鳴聲(míng shēng):指任何動物發出的叫聲。
1. 鳴鶴(míng hè):指鶴鳥發出的叫聲。
2. 鳴鳳(míng fèng):指鳳凰發出的叫聲。
靜默(jìng mò):指完全沒有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