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初府兵制,士兵自備武器資糧,後逐漸改為官給,故稱士兵為官健。 唐 白居易 《請罷兵第二狀》:“況神策官健,又最烏雜:以城市之人,例皆不慣。如此,忽思生路,或有奔逃。”《舊唐書·張萬福傳》:“ 萬福 曰:官健常虛費衣糧,無所事,今乃一小賴之,不足過賞,請用三之一。”《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兵農既分,縣官費衣糧以養軍,謂之官健,猶言官所養健兒也。”
“官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資料進行區分:
曆史背景
指唐初府兵制改革後的士兵稱謂。早期府兵需自備武器糧草,後逐漸改為官府供給,這類由官方供養的士兵被稱為“官健”。
詞義演變
原指官府供養的健兒(精銳士兵),後擴展為對兵卒的泛稱。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明确:“官所養健兒也”。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官員身體健康”或“職位穩定”的引申義,如“形容官員表現良好”。但此用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撐,可能為現代衍生或誤用。
建議結合《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料進一步考證曆史用法。
《官健》是指官員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的狀态。官健意味着官員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來履行公務,對于國家和政府的運作非常重要。
《官健》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宀”和“力”。其中,“宀”是表示官方或與官府有關的意思的部首,也是形聲字,表明與建築或住所有關。而“力”則表示力量或能力。總體來說,官健指的是官員的健康和能力。
《官健》這個詞并沒有明确的來源,但在古代中國,官員的健康狀況被認為是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的象征。因此,官健成為一種重要的身份和形象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官健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仍然是“官健”。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不過,官健這個詞的古代寫法仍然是“官健”,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作為一名官員,他非常注重保持官健的狀态。
2. 官健的身體是官員工作的基礎。
3. 經常鍛煉可以保持官健。
官職、健康、健身、官場、官府、官方
官員的身體健康狀态、官員的體魄、官員的活力
官員的身體虛弱狀态、官員的體弱、官員的疲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