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檢逾閑的意思、蕩檢逾閑的詳細解釋
蕩檢逾閑的解釋
見“ 蕩檢踰閑 ”。
詞語分解
- 蕩檢的解釋 謂行為放蕩,不守禮法。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麗品》:“兒雖風塵賤質,然非好 * 檢者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九郎》:“迎風待月,尚有蕩檢之譏。”
- 逾閑的解釋 亦作“踰閑”。越出法度。《論語·子張》:“ 子夏 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閑,猶法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大德無踰閑者,謂正經。” 清
網絡擴展解釋
“蕩檢逾閑”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ng jiǎn yú xiá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行為放蕩、不受禮法約束,破壞規矩或道德規範。
- 逐字解析:
- 蕩:毀壞、破壞;
- 檢:約束、法度;
- 逾:超越;
- 閑:節制、界限。
組合意為“破壞約束,超越界限”,引申為行為放縱不羁。
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最早可追溯至《論語·子張》中的“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 文獻用例:清代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提到“饑寒之不免……而蕩檢逾閑之事作”,進一步強化其貶義色彩。
- 使用場景:多用于批評行為失範,如《兒女英雄傳》中描述“在外眠花宿柳,蕩檢逾閑”。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 近義詞:放蕩不羁、逾閑蕩檢(詞序調換,含義相同)。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含貶義,如“他整日遊手好閑,蕩檢逾閑”。
補充說明
- 變體形式:“逾閑蕩檢”為同義倒裝形式,可見于《明史》等文獻。
- 文化内涵:反映傳統儒家對道德規範的重視,強調“守禮”與“克己”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如、6、10)。
網絡擴展解釋二
《蕩檢逾閑》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人們在閑暇之餘放松自己,放下瑣事,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覺。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蕩》的部首是艸(草),它的筆畫數為9。
-《檢》的部首是木(木頭),它的筆畫數為11。
-《逾》的部首是辶(邊走),它的筆畫數為10。
-《閑》的部首是門(大門),它的筆畫數為7。
來源:
《蕩檢逾閑》一詞出自明代作家楊慎《宛羅詞·天淨沙·趙夫人圖》:“蕩檢逾閑,千官一是問,閉門無與訪。”這句話描述了一個宮廷裡無所事事,閑蕩自在的場景。
繁體:
《蕩檢逾閑》的繁體字為《蕩檢逾閒》。
古時候漢字寫法:
與現代的寫法相比,古時候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檢》字在古時是用的另外一個字形:“栞”。
例句:
- 他今天沒有安排工作,所以可以蕩檢逾閑地享受一天。
- 周末的時候,我喜歡到公園裡蕩檢逾閑,遠離繁忙的都市生活。
組詞:
- 蕩然無存(形容一片狼藉、毀壞的景象)
- 檢讨(反省自己的過錯)
- 逾越(越過、超過)
- 閑談(隨便聊天)
近義詞:
- 閑適
- 休閑
- 暢遊
反義詞:
- 繁忙
- 緊張
- 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