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酒學士的意思、鬥酒學士的詳細解釋
鬥酒學士的解釋
唐 王績 的别號。《新唐書·隱逸傳·王績》:“﹝ 績 ﹞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日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醖可戀耳!’侍中 陳叔達 聞之,日給一鬥,時稱‘鬥酒學士’。”
詞語分解
- 鬥酒的解釋 亦作“鬭酒”。比酒量。 唐 杜牧 《街西長句》:“遊騎偶同人鬭酒,名園相倚杏交花。” 清 陳維崧 《菩薩蠻·為竹逸題徐渭文畫紫牡丹》詞:“年時鬭酒紅欄下,一叢姹紫真如畫。” 清 陳于王 《燕九竹
- 學士的解釋 ∶學位的一種,通常是初級或最低級學位文學士 ∶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詳細解釋.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周禮·春官·樂師》:“帥學士而歌《徹》。” 鄭玄 注:“學士,國子也。”《儀禮·喪服》:“大夫及學
網絡擴展解釋
“鬥酒學士”是一個源自唐代的成語,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尤其與唐代詩人王績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每日飲一鬥酒的學士”,形容文人才士善飲且不拘小節。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文人的豪放性情與飲酒能力,常被用來贊譽兼具才華與豁達氣度的名士。
2.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出自《新唐書·王績傳》。王績曾任門下省待诏,按慣例每日可領三升酒。當被問及為何甘居此職時,他直言“良醞可戀”(好酒令人留戀)。侍中陳叔達聽聞後,特批每日供其一鬥酒,故得名“鬥酒學士”。
- 人物背景:王績是隋末唐初著名詩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之一。他嗜酒如命,自稱“五鬥先生”,常因酒辭官或謀職,甚至因醉酒渎職而棄官逃亡。
3.用法與延伸
- 語境:多用于形容文士的豪飲與灑脫,或借指不拘小節的名臣。
- 近義詞:鬥酒百篇(形容飲酒間揮毫成章的才情)。
- 文化意義:反映了唐代文人縱情詩酒的風尚,以及“酒”在士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4.權威性與補充
- 該成語在《漢語大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等典籍中均有收錄,權威性較高。
- 王績的轶事不僅體現其個人性格,也側面映射了當時官場對文人特質的包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王績的文學成就或唐代飲酒文化,可查閱《新唐書》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酒學士》是一詞,意思是專門研究酒文化、精通酒道的學者或者專家。它的拆分部首是“酉”和“學”,其中“酉”表示酒相關的意思,而“學”則表示學習的意思。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也可以得出它的筆畫是“11”。
《鬥酒學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原本是用來形容那些酒藝精湛、酒量過人的文人墨客。這些學士們不僅對酒的品鑒和制作有深入的研究,還能通過酒來開展各種文化交流和辯論。因此,他們被稱為鬥酒學士。
在繁體字中,《鬥酒學士》這個詞仍然保留着相同的意思和寫法,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鬥酒學士》這個詞的漢字寫法一般是用「鬥」、「酒」、「學」、「士」這四個字來表示。這也是《鬥酒學士》這個詞的最早表現形式。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是一位真正的《鬥酒學士》,在品鑒酒的同時也能談論出深入的文化見解。
其他與《鬥酒學士》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酒文化、酒師、酒道、品酒師、酩酊大醉。
近義詞可能包括:酒徒、酒癡、酒的專家。
反義詞可能包括:滴酒不沾、戒酒人士、禁酒主義者。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更多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