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宮殿屋脊正脊兩端的裝飾性構件。外形略如鸱尾,因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 張敞 者, 吳 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 吳 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陳書·高祖紀下》:“戊辰, 重雲殿 東鴟尾有紫煙屬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頭帳點兵。”
鸱尾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屋脊兩端的裝飾構件,具有獨特的文化象征和實用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鸱尾又稱“蚩尾”,是古建築正脊(屋頂最高處的橫向屋脊)兩端的獸形飾物,屬于“吻獸”的一種。其名稱源于傳說中鸱鳥的尾部形态,早期造型相對簡潔,後逐漸演變為龍形或其他神獸樣式。
功能與位置
鸱尾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兼具建築結構的實用性。它通過覆蓋正脊與垂脊的交彙處,起到固定瓦件、防止雨水滲漏的作用。在宮殿、寺廟等建築中尤為常見,象征等級與威嚴。
曆史記載與文化内涵
據《蘇氏演義》記載,鸱尾最初可能源于對防火的祈願,因鸱鳥在傳說中能避火。唐代以後,其造型逐漸複雜,并融入龍、魚等元素,成為兼具神話寓意與建築美學的代表性構件。
現實遺存
現存古建築如故宮太和殿、唐代佛光寺東大殿等均保留鸱尾實例。不同朝代的鸱尾形态差異顯著,例如唐代鸱尾線條簡潔,而明清時期演變為“螭吻”,龍首張口銜脊,裝飾更為繁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建築案例或演變脈絡,可參考建築史專著或實地考察現存古建。
《鸱尾》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東風吹動烏鴉的尾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鸱尾被視為信號,标志着春天的到來。
鸱尾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字旁),它包含了8個筆畫。
在繁體字中,鸱尾的寫法為鷌尾。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鸱尾的舊寫法為鴟尾。
太陽升起的時候,鸱尾舞動在枝頭,春天的氣息彌漫開來。
鸱尾風(指早春時節和晚秋季節的一種風)
鸱尾草(指一種形狀類似鸱尾的植物)
鸱尾松(指一種樹木)
烏鴉尾(意思相同,描述相似的詞語)
東風将至(表示春天即将到來的詞語)
北風寒冷(與東風暖和相對應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