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司的意思、漕運司的詳細解釋
漕運司的解釋
見“ 漕司 ”。
詞語分解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運司的解釋 .古代官名。轉運使司轉運使、鹽運使司鹽運使的省稱。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解闱》:“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日,放貢舉應試諸州郡府及各路運司,并于此日放試。”《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這個擋口,外面又進來
網絡擴展解釋
漕運司是古代中國管理漕運事務的核心行政機構,其職能和名稱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
一、定義與基本職能
漕運司主要負責漕糧運輸、河道管理及賦稅催征,包括糧食征集、倉儲調配、河道疏浚等事務。其職能覆蓋經濟命脈,直接影響京畿地區的物資供應與國家穩定。
二、曆史演變
-
宋金時期
- 北宋稱“轉運司”,南宋改稱“漕司”,負責財政與漕運,權力覆蓋地方行政監察。
- 金代設提舉漕河事官員,管理河倉漕運。
-
元代
- 初設“漕運所”,後升為都漕運司,分設江南漕運司(1276年),專管江淮至大都的糧運。
- 漕運規模達每年300餘萬石,以海運為主、河運為輔。
-
明清時期
- 明代由漕運總兵官和巡漕禦史協同管理,設“都漕運使司”。
- 清代設總督倉場,下設京糧廳、坐糧廳,并專設巡漕禦史監督。
三、機構特點
- 官員配置:金元時期設提舉、同提舉,地方官銜中常帶“提控漕河事”等職。
- 經濟影響:直接掌控國家財政命脈,宋代曾出現“財歸漕司,兵歸郡縣”的分權模式。
總結
漕運司是古代中央集權下“經濟-軍事一體化”管理的典型代表,其演變反映了曆代對南北資源調配的重視。需注意,該機構并非宋代獨有,元明清均有類似職能的衍生部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漕運司》這個詞是指古代中國的一種官署,負責管理和組織水陸交通中的運輸和漕運事務。它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從字面上看,可以分為"漕"、"運"和"司"三個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漕"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它的總筆畫數為14。
- "運"的部首是"辶"(辶,表示走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9。
- "司"的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為5。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利工程,特别是中國古代的運河建設。漕運司是為了保證交通和物資供應的暢通而設立的,在中國曆史上非常重要。
《漕運司》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和現代漢字相似的形态,并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漕運司》的例句:
"漕運司是古代負責運輸和交通管理的官署,承擔着重要的運輸任務和物資供應工作。"
根據《漕運司》的含義,可以拆分出一些相關的詞語,如:運輸、漕運、司務等。
近義詞可能包括:運輸局、物流中心、交通管理等。
反義詞可能包括:運輸混亂、交通堵塞、物資短缺等。
希望上述回答能幫到您!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