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遠的邊塞之地。 唐 韓愈 《湘中酬張十一功曹》詩:“休垂絶徼千行淚,共泛清 湘 一葉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野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絶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明 公鼐 《諸将》詩:“絶徼尚傳 青海 箭,中原新動 緑林 兵。” 清 吳偉業 《哭瞿稼軒》詩:“禁垣遺直看封事,絶徼孤忠誓佩刀。”
“絶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ué jiǎo(注意“徼”在此處不讀 jiào),意為極遠的邊塞之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如“窮荒絕徼”),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絶徼》(讀音:jué ji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
第一個部首是「糸」(讀音:mì),意思是絲繩,表示與絲繩有關。它是由「纟」(讀音:mì),意思是絲線,在左右兩邊加上橫杠構成的。
第二個部首是「爻」(讀音:yáo),意思是八卦之一的八卦爻。
《絶徼》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可能是形聲兼會意字,結合了兩個部首的含義來表示一個概念。
《絶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絕徼」,即在「絶」的右側加上一個「線」字旁,形成了一個更複雜的字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絶」的舊字形是「絕」,右側沒有「線」字旁,而是由兩個「月」字旁組成。
這個詞在句子中可以表示一個特殊的境況、極限的狀态或極其困難的環境。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面臨着絶徼的考試,需要費盡全力才能通過。
《絶徼》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困境」、「艱難險阻」等。
《絶徼》的反義詞可能包括「順利」、「容易」等。
在組詞方面,可以與「絶徼」組成詞語,如「絶徼路」、「絶徼生存」等。
【别人正在浏覽】